解决误译的对策:回到“事情本身”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9日

哲学诊释学提出了理解的视域融合理论,认为理解是读者视域和原作者、原文本视域的融合,这打破了方法论诊释学认为理解就是追求作者本意的藩篱,使理解更趋向于客观,更能与诊释者的现实相联系,并最终使这种哲学具有了可贵的应用品质。但是在现实中,视域融合却经常无法很好实现,一方面在于时间距离造成了文本中的“伪空白”陷阱,误导那些缺乏合理诊释意识的读者,另一方面在于虽然哲学诊释学倡导读者和文本通过对话和问答来达到视域的融合。而事实上文本是静默的,它不会赞同也不会驳斥读者的任何一种解读,因此,在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中,读者依然是这场交谈的主角,对话的成败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他。正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等的对话,读者应尽最大努力避免这场对话的不平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读者具备一种对他人的开放性,“即我必须接受某些反对我自己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人要求我这样做”}n}sto。只有具备了这种开放性,读者才能构建和传承物的第三种也是最高级的“我你关系”,即“真正把你作为你来体验”“倾听你对我说的东西”,彼此开放,不固执己见,都向他人陈述的真理可能性开放。只有持这样一种开放的态度,读者才能回到事物本身,从事物本身推出自己的前见,这样的前见才能促使对话展开,平等进行,一步步达到视域的融合,产生合理的理解和诊释。

误读和误译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译者没有将文本作为一个需要被尊重、被倾听的“你”来体验和看待,相反,译者采取的是第一种也是最低级的“我你关系”来对待这些文本,即“你被期望按照我通过经验学会的规则去行动”“你只是一个手段,以让我达到我的目的。这样,诊释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严重失衡的,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对话产生,有的只是诊释者的独白和对文本的狠襄。只有真正平等的对话和回到事情本身,才能使文本中的相关文字鲜活起来,它们才会向诊释者敞开自己,诊释者的视域才能得到一次次的扩充,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文本和读者的理解与诊释是器与用的关系,器之不存则何谈用?哲学诊释学将理解视作读者视域和原作者及原作视域的融合,充分注意到了读者的作用,使诊释学走出了方法论诊释学一味追求作者本意的束缚。它主张诊释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沟通,提倡诊释者要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尊重文本,接受文本中的异质,从而不断打一大自己的视域;它要求诊释者回到事物本身去,而不是用自己已有的前见解去简单地同化和掩盖文本。只有正确处理文本和诊释者的关系,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理解,否则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就口前国内学者们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哲学诊释学也存在着被误读的情形:诊释者的作用被夸大,诊释成了毫无标准的东西,以至于有翻译学者担心照此下去翻译也将无本可依,失去它存在的根据。这些并非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思想,他们也不会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