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名村风云变幻中蕴含着村域持续发展的规律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8日

1.晚清至民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的著名村庄,曾经开启先河、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平静,至今并不富裕,而且村落里极少留下当年的历史印记    

当年梁漱溟先后在河南、山东开展的乡村建设,基本没有留下什么历史印记。卢作孚重庆北培乡村建设模式是抗战爆发后乡建楷模,实业救国之路走的时间最长,至今尚存一些历史印记。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1904年,该村乡绅米鉴三、米迪刚父子开展的“村治”历经12年(19041916),开启了“村治及乡村建设的先河”(李紫翔,1936;陈序经,1946翟城村治“自组创以来,一时风动,四方多被其影响,而参观仿效者,尤所在多有”(米迪刚等,1925。因此,该村自民国初年被定为模范村,其地位一直保留到20世纪20年代末。1926年,以晏阳初为首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选择定县为实验县,米迪刚和米阶平。隧请其首先到翟城村举办。此后,晏阳初及他所领导下“平教会”在该村开展了为期10年(19261936)的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梁漱溟评价,“以为我们现在所见,翟城村所负模范之名是可以相许的”。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人侵、抗日战争爆发后,晏阳初的翟城村实验被迫停止了。21世纪之初,有学术机构和学者试图效仿晏阳初先生,到该村开办乡村建设学院,期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现翟城村昔日的辉煌,但未能如愿以偿,乡村建设历史名村重归于平静。    

2.中共历史名村变迁总体发展,个体呈现多样性、差异性    

中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19192014)的历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把一个极度贫弱、动荡与衰落的中国逐步建设成为稳定和谐、全面小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中国复兴从农村开始,又以农村复兴为基础。从五四运动至今,中国农村变迁风雷激荡、天翻地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彻底扭转了“农村经济之衰落,在中国已成普遍之现象”(陈翰笙,1930)的困局,从“崩溃与动荡之状态中”(许涤新,1934)走出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491978),把一个极度贫弱的农村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今),中国农村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大踏步迈进,一个稳定和谐、全面小康的社会主新农村展现在世界面前。    

中共历史名村变迁发展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1)一些村自中共早期开始,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路程一路走来,始终保持“明星村”的地位,战争年代是“模范村”、农业集体化时代是“样板村”、改革开放新时代又跻身于全国“著名经济强村”之列。这类村庄集中于抗日根据和解放战争根据地的模范村,其中突出的代表如西沟村、大寨村、华西村、刘庄等,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不倒。这些村庄能够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和有效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抗战根据地基本都是解放战争的根据地,属于老解放区,较其他地区的村域更早开始土地改革及互助合作运动,赢得了发展先机;人才不仅流失较少,反而更早在新中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2)一些村在中国革命风暴的岁月里,不仅为支持革命战争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成为探索新中国经济建设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驱,但终因种种因素制约,村域经济发展困难,有的至今还很贫穷,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落伍了。这类村庄集中于山区(如当年的中央苏区模范村)。这些村庄发展落伍的原因大致如下: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及其政府残酷的清洗、打击、破坏和封锁;特殊地理环境和封闭的区位条件制约,这些村在新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支撑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大量流失。与战争相关联,青壮年及其大量精英分子要么过早牺牲,要么随军队发展,成长了一大批将军,却流失了一批村域建设人才。    

(3)农业集体化时代样板村历史贡献影响尚存。农业集体化时代的样板村,许多出自抗日根据地和老解放区(如五公村、西沟村、西铺村、大寨村……)。他们为中国反对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解放,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自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始,他们率先探索土地改革、互组合作的集体化道路,坚定不移地跟共产党走,以改天换地气概改造生存环境,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持续稳定增长,并积极向国家缴售商品粮,为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当今“明星村”的成就与困难

“明星村”是指村域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而且被大众所熟知的那些村庄。若把村集体当年经营收益超过100万元的村都当成经济强村,到2013年底,全国经济强村约15900个,占当年农经统计汇总村数的2.71%.。在经济强村中,那些社会知名度极高的著名经济强村被称为“明星村”。“明星村”村域经济产值至少超过亿元。到2007年底,村域经济产值超过1亿元的村,全国有8000个,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著名经济强村163个,100亿元以上的村12个「s}}>0    

(1)关于“明星村”成名时间。如前文所述,有些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或农业集体化时代就做出了重要贡献,享誉海内外。但多数“明星村”(如西王、航民、滕头、花园、方林……)是在改革开放时代由贫困村跨越发展而崛起的。    

(2)关于“明星村”所处区位。我国六大片区以及山区、平原、湖区、“城中村”和腹地农村都有分布,本团队实地调查样本就涉及:东北地区如平原地带的甘南县兴十四村,华北山区如平顺西沟村、昔阳大寨村、滦平县周台子,华东地区如上海九星村、萧山航民村、东阳花园村、奉化滕头村、台州路桥方林村、邹平西王村,中南地区如新乡刘庄,西南地区如昆明官渡福保村,西北地区如宝鸡金台东岭村。这说明,“明星村”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   

(3)“明星村”产业结构,工业型村域经济占绝大多数,市场型村域经济为数较少,完全依靠农业经济而发展为著名经济强村的几乎为零。另外,历史名村和当今“明星村”无一例外地把旅游业作为未来发展重要产业。    

(4)“明星村”生产状况和生活方式。“明星村”村域经济发展,社区城镇化,集体和农户收人极高,农民生活富庶。“明星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方式可概括为,基本生活靠土地,社会保障靠集体,发家致富靠自己(农外就业、创业)。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滕头村针锋相对的提出“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这是其他“明星村”未来得及表达的共同追求。    

(5)“明星村”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资源环境压力,工业产品“市场锁定”,农民高收人、高福利和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高水平何以持续等问题。    

4.村域精英群体及村治差异是中共历史名村变迁发展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本团队的研究表明:村域是否培育成长起一个集政治家、企业家于一身的领头精英,是否培养了与领头人品格一致的创业农民精英群体;是否把村域经济的后来发展牢牢钉在先前发展的基础之上,有效利用先前资源、资金、资产积累,选择既符合时代特点、又适合本村实际的主导产业,循序渐进的扩张;是否始终把执行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度与弘扬农民群体的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有机结合,一以贯之的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并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对以上因素回答是肯定的,村域经济必定快速、持续发展;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村域经济必然滞后;如果哪一天具备这些条件,村域经济就发展,如果哪一天失去这些条件,村域经济就衰退。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