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的相关理论概述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在进行循环农业相关理论研究之前,首先明确循环农业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农业范畴关系,以便后续进一步研究。

1 循环农业概念与其他农业范畴的关系

循环农业(Circular A幼culture)是根据循环经济学理论和农业生态学方法,在吸取传统农业精华基础上,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组织制度的变革,调整、优化农业系统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形态(尹昌斌,周颖,刘利花,2013 ),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以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废弃物产生,并逐步消除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循环农业体现了对传统粗放型农业非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变革(陈柳钦,2006 ),但现代循环农业不同于传统循环农业,它并不完全排斥无机化学品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是要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实现更高层次的循环,以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一种表现,但生态农业并非就是循环农业,循环农业也不完全等同于生态农业,两者是交叉关系。生态农业( Ecological Agriculture)是指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规律,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理念,通过对传统农业经验的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运用,把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农业发展具有生态合理性、利用高效性,功能多样性,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更注重农业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祸合及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循环农业更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资源的多层多级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注重农业全产业链的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清洁化生产。因此,两者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以资源合理利用,协调生态与经济关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往往难以严格区分,两者有很多的交叉,所以最近几年诞生了“生态循环模式”。可以说,生态农业包含循环农业的理念,循环农业扎根于生态农业,但并非所有的生态农业都是循环农业,而循环农业是实现生态农业的一种途径,一种形式。

循环农业与低碳农业。低碳农业(Low-carbon A幼culture)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特征的农业经济模式,主要是指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通过农业植被、森林资源等碳汇作用,减少农业非耗能的排放,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

循环农业是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强调农业资源与投入品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推进循环农业产业链延伸,实现负外部性克服和综合效益提高;低碳农业强调农业资源与投入品的低碳排放和低碳效率,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因此,低碳农业并非就等于是循环农业,但有的低碳农业可以成为循环农业的一种类型,两者在实践中亦存在很多交叉,以养分管理为例可以看出两者侧重点不同,循环农业偏向以禽畜粪便作为土壤养分来源,侧重生态效益,低碳农业侧重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和化学肥料科学混施等,注重以增产或至少稳产基础上的减排固碳及其附带正外部性。此外,低碳农业也并不强调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地域上的集聚;再者,如果说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所带来的外部效应是属于地区性和区域性的,那么低碳农业通过“低耗能、低排放、高碳汇”带来的正外部效应则属于全球性的。

循环农业与有机农业。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根据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和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物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如轮作间作、作物桔秆、畜禽粪尿、物理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危害,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农业更强调资源投入品的限制,注重农作物之间相生相克原则进行“自然”生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机农业为循环农业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从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看,不少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也采用了“循环农业”的原理。

循环农业与永续农业。永续农业((Permanent-sustainable Agriculture)是20世纪80年代基于人类对自然环境恶化的反思,提出了维持土地肥力、消除化学污染、回归自然法则、发展有机农业的观点,永续农业思想开始萌芽。永续农业注重推进综合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消除农村贫困,并要求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立永久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提倡发展精致农业、“三生农业”(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农村生态自然化方向发展)推进永续农业深入发展。综合世界各国(地区)永续农业发展的模式,主要包涵有机精致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和休闲观光农业生产体系三大体系。永续农业遵循循环农业“3R'’原则,强调生产无害化、资源投入最小化及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生产、流通、加工到消费全过程的绿色生态。所以,永续农业包含了循环农业,但永续农业包含的范围更广。

简言之,将循环农业与其他不同范畴的农业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永续农业的有机性、生态性、效益性与永续性囊括了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是人类与地球最亲近、最和谐、最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而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是实现永续农业的基础;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必然是低碳农业,低碳农业促进永续农业发展,而生态农业包含了有机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强调“自然”的种植养殖;循环农业更侧重农业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机、生态与循环,循环农业是实现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和永续农业的基础,没有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和永续农业也难以实现。因此,发展以循环农业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再向更广产业尺度、更大物质循环利用空间和更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循环农业发展,是克服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有效途径。

2 循环农业的生态学论释

 (1)循环经济学理论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中的实践,而循环经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卡逊(Carson,  1962)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指出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破坏,提醒人们加强环境保护。到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Boulding K E,1966)在其发表的“宇宙飞船论”中。把地球比作宇宙中的一艘飞船,经济的不断增长不仅耗尽这艘飞船的有限资源,而且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的废物终将使飞船受到全部污染。因此,他提出经济发展既不能使资源枯竭又不能使环境污染、通过飞船自身物质资源的“循环式利用”替代“直线型经济”并减少废弃物排放来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到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循环经济资源能源的节约、防止环境破坏以及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循环经济是遵照自然生态规律,,根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或承载力安排社会经济活动,以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对环境污染最小化为根本原则,,按照“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食物链原理组织生产,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冯之浚,2004 )。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 Reduce )、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即“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本质是资源循环利用而不是获取、使用后的“最终抛弃”( Graedel T E. & Allenby B R,  1995 )。所以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减量化、环境友好型、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全新的闭环式、循环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要求既“循环”又“经济”,经济是前提,循环是基础,资源主导的经济活动是循环经济的内在逻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不仅关注经济活动的价值增加,而且注重生态活动的物质循环与环境保护,还注意为协调经济生态系统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因此,循环经济的逻辑是资源(环境)主导的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运行,它强调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的节约,在运行规律上,不仅遵循竞争与合作、共生与自生原则,还要考虑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它以生态化产业链集成技术、废物回收和再资源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为基础,以“资源一产品一再利用(再资源化)”方式构成闭环、多元多向、可反馈的非线性经济,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的整个过程,因此,循环经济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以生态优先和物质循环理念,重构传统的经济流程和发展模式,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和谐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和高效化、废弃物再资源化和无害化、经济活动生态化(高雪松,2011 )。

 (2)产业生态学理论

产业生态学理论,主要上世纪八十年代Frosch R.A提出的。他模拟自然生物系统的新陈代谢、物质平衡原理,提出工业生产过程也是一个投入物质资源、能源并产出工业品与废弃物的代谢过程,到九十年代,逐步形成产业生态学理论框架。它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使上一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作为下一产业的资源投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起不同产业的共生大系统,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的压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协调发展。Ayres R.U(1992)认为,模仿自然系统的食物链原理,使社会经济系统不同产业之间形成一体化生产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王如松(2000)认为,清洁生产只强调产品生产工艺的改进,而产业生态学是清洁生产的补充,它强调产品生产活动是自然资源从源到流、从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因此,强调要借鉴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以及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调控生产、消费,促进2个或2个以上生产环节的系统藕合,构建基于自然系统生态承载力的网状型的产业链网。

 (3)生态经济学理论

上世纪80年代,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兴起,为人类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向,也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生态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大系统的子系统(sub-system),它强调人类经济活动必须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将经济发展规模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和废弃物调节能力之内,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张帆,1998)。

美国生态学家Costanza(1992)和Proops(1999)认为,人类社会经济子系统是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持,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有机结合、统一的一个整体。国际生态学家Odum E. P. (1975)在其著作《生态学:连接自然与社会科学的桥梁》中指出,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从最悲观到最乐观可以有多种预测,但只有将3个“E",即生态学(Ecology)、经济学(Economy)和环境伦理(Environmentalethics)紧密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人类社会从年轻转向成熟,也才可能有乐观的未来。生态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要与生态环境协调,也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要与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相适应,发展经济不能损害生态环境,不能导致环境质量的退化;另一方面,强调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和节约利用以及发展过程的可持续、合理化使用,不危害到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能力,使得资源在代际之间得到合理分配。因此,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是在系统论基础上借助信息论、协同论、控制论等方法论,研究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生态损害与生态补偿、生态安全与生态福利等,以谋求“经济一生态环境一社会”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含了空间维度可持续性,也包括了时间维度上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序,2013 )

遵循循环经济学“3R”原则,根据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发展循环农业,白金明(2008)认为要处理好四个关键环节:一是农业全产业链源头上投入减量化,即节水、节电、节肥、节能、节省劳动力,强调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资源;二是农业全产业链生产过程清洁化,强调产业内部资源利用梯度化,合理安排好农业内部的生产方式,通过间作、轮作和套种等方式,优化生产时间、空间结构,尽可能减少水、肥、土等资源的流失,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生态化管理,根据农业本身的属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通过农业技术创新,人为地构建不同产业系统的多个环节资源相互利用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集成,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协调祸合”,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污染物少排放或零排放;四是农产品消费理性化,由过度消费向适度、绿色消费转变,避免资源浪费。

3 循环农业的经济学诊释

发展循环农业,目标是既要保持农业适度增长,又要保持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农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需要通过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消除,而且还需要通过产业组织变革、政策制度创新与完善加以解决,而这又属于经济学范畴。

 (1)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循环农业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外部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Mashall,他认为技术外部性’,是指一种商品生产交易规模扩大,由于知识共享、学习模仿而引起其他行业扩张所带来的效应。Arrow (1962)将马歇尔理论进一步拓展,构建了阿罗模型。他认为由于知识外溢,企业在干中学获得了新知识、新技术,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Romer (1986)在阿罗模型基础上,将内生的技术进步引入模型,建立了内生性经济增长模型,外部性来源于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之间,企业群落的集聚,促进群落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促进交易规模扩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并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伍骏蓦,2014 )。

经济学家庇古(Pigou,  1920)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解释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他认为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并没有从市场交易中得以反映,必然出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如果一个人的活动使他人无需付出代价就得到好处,这个好处即“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属于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反之,一个人的活动使他人受损而未得到补偿,即引起外部性的人并不考虑他人承担的损失,而仅承担私人成,产生了“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属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而这种外部不经济依靠市场是不能解决这种损害的。根据庇古理论,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带来额外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尽管这种额外的收益和成本不能从市场交易中得以实现,但这结果是在经济活动主体以及与这活动主体相关的利益者之间进行分配,也会出现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

针对外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如何使正外部性最大化利用;二是如何使负外部性最小化或完全消除;三是如何使正外部性最大化利用、负外部性消除具有经济合理性(李周,2002 )。针对外部性的三个目标,庇古认为通过政府行为直接干预如征税等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科斯(Coase,  1937)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不是市场制度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将其发挥成为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是明晰的,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私人之间的契约可以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收益和边际社会净收益相等,同样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比较庇古与科斯观点可以看出,科斯理论主张政府只要使产权明晰,市场交易机制能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庇古认为,由于技术问题和交易费用的存在,还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直接干预是最有效的选择。

 (2)产业组织理论

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循环农业不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处理好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还要通过产业组织优化升级,使系统收益能够在不同组织主体之间进行合意分配,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产业组织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Smith,  1902 ),其在《国富论》中关于组织结构的分析逻辑是: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市场机制将专业化组织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随着分工深化,使得每个参与劳动分工的个人或组织获得了比独立生产更高劳动效率与报酬。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 2009)进一步深化,认为“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要受市场规模与市场范围的限制。而这种限制又与地理位置、区域自然资源和人口密度有关。从亚当·斯密专业化组织生产到马歇尔企业通过多种手段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垄断以获得超额利润,说明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组织条件。

产业组织理论是基于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活力的矛盾形成,首先强调市场结构的重要性。哈佛大学教授贝恩((Bain, 1954)提出,把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产业市场集中度、纵向一体化等作为影响市场结构主要因素。哈佛学派“结构一行为一绩效((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缩写为SCP )”模型建立,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Bain & Scherer.,1968),其核心思想是:市场结构决定产业行为,产业行为决定以公平和效率来衡量的产业绩效。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用产业组织理论,尤其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以市场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差异产品假设下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从系统分析转向产业组织内部分析,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二人合著《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从企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产业组织变迁,它以一定区域内企业群落聚集、资源利用互补、物质能量源循环利用的合作方式实现了总量上的规模经济,各组织主体以基础设施共享、技术改进,产业链延伸和污染排放减少,从而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并改善环境质量。

从上述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循环农业及其发展就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根据一定资源、区位优势,通过相关组织主体之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结,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循环农业模式,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通过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建立的关系网络,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的过程。

 (3)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制度是由国家规定的正式规则、社会认可的非正式规则和相应的实施机制所组成。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将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结合起来,研究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内的社会生产的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科斯R.H.和诺斯D, 1994 ),他们认为,有效率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为创新者提供激励,它不仅可以通过法律、政策与措施,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合作,促进交易成本下降与效率提高,并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诺斯(1971)指出,产权是影响制度创新的核心要素,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合理的安排并确立其所有权,以便形成一种激励与约束,使得个人的努力可以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如:法国根据养猪场养殖规模和粪便撒播程度进行征税,芬兰为提高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利用率,对粪便存贮、发酵设备进行补贴(Koskela S., 2004) 。 Warner K. D. ( 2007)认为,建立农业生物质资源再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是提高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率并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关键措施。樊根耀等(2005)认为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对任意排放废弃物危害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征税或收取环境治理费用等,促使其负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影响农业经营主体采纳循环农业技术。制度创新是一种制度变革,可以使创新者获得额外收益。促使制度创新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相关个体组织预期收入的变化等因素。

陈诗波和王亚静(2010)研究认为,循环农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家庭承包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前提下,存在着非排他性和初始投资沉淀性,因此,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是循环农业的发展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以及制度创新,提高公众对循环农业重要性认识,强化管理,构建“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主导、中介组织助力”的“四位一体”循环农业长效发展机制。邓楚雄等(2011 )通过对上海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可获得性、土地租金以及使用者权益的保障是影响上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张俊滩( 2009)认为,建设“两型社会”,推进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要加强财政投入,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个人、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多渠道培养多元化循环农业投资主体,并严格规范、执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标准,加快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

4 循环农业的哲学论释

如前所述,循环农业是一种谋求人、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实践,这种实践,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予以诊释。

 (1)循环农业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含“有机体”思想和“两个和解”论。他们认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一个有机体的发展,系统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社会的发展,要处理好“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和解以及人与人本身和解”(马恩选集,1959。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际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辩证统一。而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道家“道法自然”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与中和,在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了“顺天时、不违农时”等按自然规律进行运作的循环观念,如水稻栽培、旱作农业、轮作轮耕、翻耕和免耕等,以及“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中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通过使用农家肥、青肥、土地轮种、套种、灌溉、修建梯田等多种农作方式,基本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袁明宝等,2013)。人是“自然之子、万物之灵”,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养育,人类作为“万物之灵”,要在敬畏自然中创造,以天、地、人、物相融相合的整体思维来建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系统(袁明宝,2013)如果人类改造、掠夺自然,中断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样,损害的不仅是自然,而且也是损害了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因此,所谓循环农业的自然观,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2)循环农业的价值观

在传统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价值被忽视,可以被无偿占用,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将自然生态资源作为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生态文明,把要求人类顺应天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深刻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价值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农业就是一个物质资源封闭循环的循环农业系统,所有的农业废弃物都有价值,农民“把一切可利用的废物变成肥料返还给土壤,弥补了农田养分的损耗,维持地力长久不衰,也维持着中国几千年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

 (3)循环农业的伦理观

生态伦理是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等非正式的制度,是调节人们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规范和约束的准则(张玉清,2011 ),人类不应是征服自然,而是自然一部分,人类既要维护自己利益,又要维护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循环农业重视以生态伦理思想指导农业生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模式,是以资源一产品一排放的废弃物再利用一产品一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所构成的闭环、多元多向、可反馈的非线性经济,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依赖农业内部物质、能量梯级循环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农业的根本出发点是遵循农业生态伦理道德目标,对于农业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进行生态伦理的重新调整、整合,遵循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自然观、价值观,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子孙后代发展的生存利益,以逐步建立起“平等和善、天人合一”的伦理境界(李承宗,2006 )。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