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心城市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5日

医学能力不仅关乎民生,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保障,其建设和发展更被列人历年的城市规划汇中,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就提出要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之后,该提议被连续写人卫生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并计划于2020年建成。北京则将医学城市建设列人到“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目标中。然而,有关医学中心城市的目标、内涵、特征方面尚无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而在健康城市、卫生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借鉴城市建设相关理论,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论证等方式,阐明医学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征,为进一步推进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搜索有关期刊、书籍、政府文件、政府网站等途径,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医学中心城市的基本理论、观点思路、界定方法,提出医学中心城市的含义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个别访谈、焦点组访谈的形式,邀请熟悉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并长期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或研究、具有较好代表性的管理人员及学术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专家咨询和论证,丰富和完善医学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2结果

2.1医学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    

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目标和愿景是实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立地”和“顶天”:即要拥有适宜的基本卫生服务提供能力,不断改善辖区民众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同时拥有较强的技术及技术辐射能力,服务于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不断提升地区的国内外形象。适宜的基本卫生服务提供能力,主要体现在卫生资源规模数量适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供略超需,医疗保障完备,市民群众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及时有效。

2.2医学中心城市的内涵    

围绕医学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可见其内涵包括“医学学科、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应急处置网络、医学人才”,其中学科、医疗服务和人才建设是为了实现“顶天”的目的,而应急网络、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则是为了实现“立地”的目的。

2.2.1医学学科学科建设不仅是各级医疗机构的发展重点,直接反映机构医学综合水平和学术地位,也是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可以协调城市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卫生科技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力量,并促进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发挥。

2.2.2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促使医疗机构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医疗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以人为本、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体现。

2.2.3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卫生领域的投人逐步增加,而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逐步丰富和多元化。

2.2.4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是预防控制疾病流行、最终保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演变,疾病越发不局限于某个区域或者某个时间段,SARS、埃博拉病毒病等传染病的暴发,有些灭绝传染病的复活,使得公共卫生的发展得到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

2.2.5应急处置网络应急处置网络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建立的应对机制,可通过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应对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应急处置网络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医学中心城市发展的水平。

2.2.6医学人才人才是构建医疗机构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医疗行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应急处置网络、医学人才六个方面创建一流的过程中,也必将提升群众的健康状况,具体体现为三大健康指标(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的改善和市民健康素养的提高。

2.3医学中心城市的特征    

本研究结合医学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将医学中心城市的特征定为规模化、国际化、竞争力、效应和支持系统五个维度,其中“顶天”的医学中心城市应具有适宜的规模、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充分的竞争力,“立地”则要求医学中心城市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在地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保障群众的健康,拥有较好的效应和支持系统。

2.3.1规模化规模化要求医学中心城市的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应具备针对性的服务定位、对象、服务内容和评估办法,并为服务对象提供适宜规模的服务量,同时学术成果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三级医疗机构应以疑难重症疾病诊断治疗为主,领域应以全国为覆盖区域,并推进三级医院优质资源向郊区(县)转移。二级医疗机构应以常见疾病和一般复杂疾病治疗为主,领域应覆盖城市常住人口,并加强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和短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级医疗机构则应以家庭医生制度为依托,完善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打造具有资源整合、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平台。

2.3.2国际化国际化要求医学中心城市能够满足周边国家的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高端医疗服务、医疗旅游等的推广以及国际医药研发基地的建设和落户。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科研机构、生物医药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医学领域研究,加强本土医药企业研发实力,吸引全球医药研发基地的落户建设。

2.3.3竞争力竞争力要求医学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具体体现在学科建设、医疗技术、应急处置和人才建设四个方面。依托医学院校打造一流医学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医学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逐步形成定位明晰、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2.3.4效应效应要求医学中心城市应保障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并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在公共卫生方面,要求应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调整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精细化和全程化。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方面,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高市民的健康素养。

2.3.5支持体系支持体系要求医学中心城市具备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计生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对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投人责任,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综上,本研究将内涵分为具体的内容,并对应相应的特征,见表to

3讨论    

文献检索发现,医学中心城市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而在研究方面,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健康城市、卫生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启动较早,相关概念较为明确,评估考核方法也较为成熟,诸多研究者也已开展了细致和广泛的研究。如黄敬亨等以SPIRIT为评估框架,从可持续性、政府承诺等方面对健康城市运行机制进行评估;翟羽佳等介绍了WHO提出的健康城市所包含的健康承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等在内的六项基本特征等。虽然上述城市建设理论侧重点不同,但其城市建设的理念可作为医学中心城市的借鉴和参考。同时,医学中心城市的建设也被列为城市治理能力的评价方面之一。而国外医学中心城市建设的实践可以归结为兴建医院、发展学科、提升服务质量三条途径,目标基本上是围绕吸引辐射范围内的患者前往就医。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明确了医学中心城市的内涵与特征,结果可为推进医学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