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矛盾性的积极影响研究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8日


  通过两个实验,本研究从个体内层面和个体间两个层面考察个体自我矛盾性的积极影响。研究2a从个体内层面考察自我矛盾性对个体的影响,以个体的自我矛盾性水平对其“历史终结错觉”的影响为例。具体而言,研究2a中假设相对低自我矛盾性的个体,个体的自我矛盾性应当能够减少其受到“历史终结错觉”的影响。  

  研究2b从个体间层面考察个体的自我矛盾性对印象形成以及人际知觉的影响,将知觉对象的自我矛盾性视为对人知觉中的一种知觉线索。具体而言,研究2b的实验中假设被试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对于中等程度的自我矛盾的个体的态度应当更为积极。5.1研究2a:自我矛盾性在个体内层面的影晌研究  

1 研究假设   

 (1)反馈矛盾调节个体对兴趣爱好的评价上的“历史终结错觉”效应。   

 (2)自我概念内部矛盾和自我改变调节个体在人格评价上的“历史终结错觉”效应。  

2 被试   

 共247名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大学生被试参加实验,其中197名女性,50名男性,M}a}=19.328, S}l .089。其中,参加第二部分研究的被试共216人,其中男性45人,女性168人,3名被试未报告性别,M}}=19.265, 51阵1.085.    

3 工具与程序   

 按照比较的时间对象,被试被随机分入“现在与十年前相比”与“现在估计十年之后”两组。首先,每组被试均分别填写自己“现在最喜欢的一首歌”、“现在最喜欢的爱好”和“现在关系最好的朋友”。随后,要求“十年前”组的被试判断与十年前相比,最喜欢的歌/爱好以及关系最好的朋友有没有发生变化。要求“十年后”组的被试估计自己十年之后,这首歌/爱好/朋友是否仍然是自己最喜欢的/关系最好的。对于这些问题,被试回答“是”或“否”。这一测量方法是仿照Quoidba(h等人((2013)的研究三中使用的方法,最终计算被试的喜好发生变化的次数。   

 完成实验后,询问被试是否愿意参加耗时较长的第二阶段的研究,所有被试中共216名被试参加。第二部分的研究中,采用Quoidba(h等人(2013)的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研究范式,将所有被试视为一个整体,被试同时对自己当下的人格、十年前的人格以及估计自己十年后的人格进行评分。使用42题的中文版《大五人格问卷》,被试在5点李克特式量表上评分。评价现在的人格时,使用原版的问卷,通过修改指导语产生评价十年前和十年后人格的版本。为强调评价时间点的差异,避免被试理解有误,三个版本的人格问卷指导语中“当前的自己”、“十年前的自己”和“十年后的自己”使用不同的字体,并在文字下方加点,以显得更加明显。   

 最后,被试填写《自我矛盾性问卷》、《自我清晰性问卷》以及人口学信息。   

4 结果

   首先针对被试喜好变化的数据,将每个被试的三道题回答整合成一个衡量自我是否发生变化的指标,得分等于被试在三道题所指向的自我的方面在十年间发生变化的个数。指标的值越高表明变化越大。  

  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考察时间方向(tempotal dite(tion)对个体自我变化估计的影响,以及自我矛盾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根据假设,此处具体考察自我与反馈的矛盾性的作用。据此,将被试的实验分组进行虚拟编码(dummy (oding).“十年后”组编码为1,“十年前”组编码为0,同时将自我矛盾性问卷中自我与反馈矛盾分量表得分进行中心化,并计算自我反馈矛盾得分与实验分组的乘积项。最后,将个体对自我变化的估计回归至实验分组、自我反馈矛盾以及乘积项上。为控制自我矛盾的其他维度作用,回归方程中同时加入了自我内部矛盾与自我变化两个变量加以控制。

   结果发现回归方程显著,TZ=.493,凡5, 241 T46.877, p(.001.其中,实验条件的作用显著,p}}}t}=-1.400. SE=.093,  t(241卜15.025, p(.001,表明与十年前相比,被试估计十年后自己的变化程度显著小于对十年前到现在之间的变化程度,即认为虽然过去十年有很大变化,未来十年却不会有很大变化,验证了“历史终结错觉”。自我矛盾性的三个维度均不显著(pS>.110),但自我反馈矛盾性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显著, t=.247 } 5E--.112, t(241 }=-2.204, p=.028.支持了自我反馈矛盾性的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揭示调节效应的模式,针对这一显著的交互效应进行简单斜率分析。分别选取自我反馈矛盾得分的均值和加减一个标准差,计算相应的实验处理的回归斜率。结果可见,当自我反馈矛盾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时=-1.607, 5E--.132, t(241)=-12.215, p(.001,而当自我反馈矛盾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时,p实,处理=一1.194. SE=.133, t(241卜9.001,p(.001.虽然两个斜率均显著,但是当自我反馈的矛盾较大时,实验处理的效应相对较小,表明高自我反馈矛盾的个体出现“历史终结错觉”的程度相对较弱。

   另外,替代的解释可能认为个体是否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是关键的因素,则自我矛盾性只是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一个部分。对此,回归中加入自我概念清晰性变量进行控制,结果的整体模式相同;若以自我概念清晰性作为调节变量,调节效应不显著(p>.129)0

   被试的人格变化采用组内设计,所有被试均同时评价、估计了自己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人格。考察人格上的“历史终结错觉”需要分别计算被试过去的人格与现在人格的差异,以及被试现在的人格与未来人格的估计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两者的大小。如果后者的差异大于前者,则支持了假设。

   为考察这一假设,首先尝试将被试的评价转换成五个人格维度得分,并分别计算五个人格维度得分十年前与现在、十年后与现在之间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除外向性上无差异外,其余人格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差异的方向与假设相反:被试认为自己未来十年人格的变化大于过去十年的变化。以十年后与现在的人格差异为结果变量,控制十年前与现在的差异后,将自我矛盾性的三个维度加入回归方程,考察自我矛盾性的作用。结果发现五个人格维度上,自我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均不显著(pS}.300 ) e  

  为排除使用人格维度总分可能对数据产生影响(如:同一维度中一对正反向计分题同时发生变化,由于方向相反,可能实际上维度总分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使用被试原始的反应作为指标。大五人格问卷共42题,对应三个版本,即每名被试的回答构成三个1t42的向量。这三个向量之间的平方欧氏距离( Squated Eu(lidean diStan(e)作为被试原始反应之间的差异哪mm,2002),即距离DZ=(t一z)'(t一z),其中t与:为需要比较的两个向量。对于这一差异指标同样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模式与人格维度总分的模式类似,被试对自己人格未来变化的估计(T72.417, SI)=46.588 )大于对以往人格变化的评分(}L1}-66.245, SI}45.527 ),差异显著但效应量极低,t(215卜-2.001,t.047, d(.Oo-l,表明这一差异可能意义不大。因此,不再进一步考察自我矛盾性的作用。

    5 讨论  

  本实验的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自我矛盾性能够缓解个体在心理时间穿越中存在的知觉偏差。与低反馈矛盾的个体相比,中等和高自我反馈矛盾的个体表现出的“历史终结错觉”程度较轻,更不倾向于认为自己未来没有变化。(本文由中国论文平台网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官网咨询客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