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科研素养的培养途径探讨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5日

高等院校除具有教学的基本职能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职能是科学研究。一名合格的高校本科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一所本科院校,科研与教学工作能否协调发展,进而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必须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逐步强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教育首要目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要求。许多国家为实现学校转型(向研究型大学转变),把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手段之一,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不仅狠抓研究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还把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提前至大学本科阶段。

目前,高等教育中的医学教育趋势是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整合到本科教育阶段。国内一些医学院校,特别是研究型的医学院校,也逐渐意识到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探索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途径且取得一定的成效。科研素养主要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组成。强烈的科研意识、科学的科研方法和崇高的科研精神在科研能力构成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科研素养的培养就是对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门重实践、重应用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理论、临床医学知识和扎实的预防医学知识,而且还应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也就是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4年6月选取某医学院2012级(大学二年级)预防医学本科生全体学生共5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2个班级60名学生为观察组,另外3个班级77名学生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2组学生开始进入专业基础、专业课学习以及临床和专业实习阶段,对照组学生按照学校的教学管理完成正常课业学习和实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导师制的带教方法对他们进行多种手段和措施培养科研素养。

手段和措施包括:

1.2.1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导师

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迫,可以采取布置课后思考题的方式,课后思考题要求与教学内容有关,而又高于教学内容,教科书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学生检索一些文献,通过归纳思考才可以回答.

1.2.2要求定期阅读科研论文

至少每2周阅读1篇科研论文,科研论文的阅读既要有自然科学领域的,也要有人文社科领域的,重点阅读前言和讨论,导师进行不定期检查。

1.2.3每学期至少听2次学术报告

不仅要听本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术报告,而且要听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专家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听完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听报告的启发和体会。

1.2.4每年至少参加1次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应围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开展,可以是社会服务,也可以是社会调研。

1.2.5成立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研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

1.2.6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鼓励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每年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

1.3科研素养的评价

于2016年6月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2组的科研素养,问卷内容包括:(1)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是否会运用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和是否阅读中英文文献;(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次;(3)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人次;}4)参与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的人数。1.4统计学方法采用犷检验。

2结果

2.1  2组学生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的比较

观察组学生会使用中英文数据库的比例和中英文文献阅读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见表1

 2.2  2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教师科研活动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活动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见表2)。

2.3   2组学生论文撰写和发表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77名学生中,参与论文撰写和发表的有8名( 10.39% );观察组60名学生中,参与论文撰写和发表的有24名(40.00% )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Z=16.52,P<0.O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采取多手段的综合性的科研素养培养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养。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能一毗而就。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应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能力培养为核心,早期接触科研;多途径、多平台综合培养”的方针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认真实践,以培养出全面发展、创造型、更适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教师可以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意识是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是科学研究的心向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探求欲,是科研素养中的基础。科研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低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高校的本科生,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已经定下来,即人生的发展方向已经稳定,因此,科研意识的培养应从大一新生开始。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传统与改革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应根据学生人数、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进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如果课堂时间比较紧迫,可以采取布置课后思考题的方式,督促学生检索一些文献,通过归纳思考回答。通过完成这种作业,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未知领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的培养。也可以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PB 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已有研究证实PBL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手段。因为PBL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与传统教学方

法比较,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即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科研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对于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论文的阅读既要有自然科学领域的,也要有人文社科领域的,因为人文社科类一些级别较高的期刊,前言写得细致入微。国外一些研究型大学从大一就开始让学生阅读与专业有关的论文,重点阅读前言(引言或导言)和讨论。从前言里可以发现作者的选题思路、做此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包括前人的研究结果以及对作者的启发等;而讨论往往是与前言提出的问题相呼应,对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和分析,另外有的论文还指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后续研究方向。一篇好的科研论文,前言和讨论的逻辑性很强,可以从二者中领悟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增强科学研究的探求欲。另外从论文的方法中可以领悟作者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统计处理)的设计理念;从结果中可以体会文字表达与与图表关系的完美结合。科研论文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选择与其相适应深度的论文。如果过于浅显,学生容易产生自负,认为科研论文太简单,学不到知识、提高不了自己的能力;如果过于深奥,学生读不懂,认为科研太难,离自己太遥远,产生知难而退的思想。应选择稍微高于学生知识层次的论文,让学生从论文中通过思考有所收获,而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从而认为自己可以从事科学研究、甚至喜欢科学研究。

鼓励学生从大一起就去听学校安排的学术报告,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听本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术报告,而且要听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专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的学术报告。因为预防医学毕业后所面临不像基础医学主要在实验室,也不像临床医生那样病人主动就医,而是要到健康人群中开展工作,因此学习一定管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必须的。跨学科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和进一步培养其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和提升科研能力已经得到现代学术界的公认。学术报告内容除了包含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之外,还应该包含个人学术研究道路、学术经历和学术体会分享,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新知识和新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科研道路中解决困难的能力.学术报告听完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听报告的启发和体会,多人的讨论和思考可以把学术报告里包含的信息充分挖掘。这种小组讨论起初可以由老师组织,之后让学生自己组织,慢慢养成常规性的程序,自觉进行讨论,五年本科下来,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社会服务,书本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运用中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在社会服务中过程可能出现教科书上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有现场应变的能力。尤其是预防医学本科生进入社区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着社会各阶层的人,每个人的问题可能千差万别,仅仅靠老师课堂传授的知识不可能完全解决。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可以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在社会活动中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现实中的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科研精神,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成立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研。高校教师有教学和科研两大基本任务,因此许多教师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为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参与教师科研提供了可行条件。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科研项目实施中往往需要较多的人手,而本科生的加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合理指导,本科生能够成为教师得力的科研助手。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般是通过教师本人的前期研究或大量的文献阅读与总结,精心设计的成果,往往体现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研究动态,通过参与其中,本科生能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和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与兴趣。同时也解决了高校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费不足、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为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保障。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于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在于科研实践本身。因此从大二、大三起,就要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参与到教师科研实际工作中,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科研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升。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可以采用申请制,获批的学生们配备有导师。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早期接触科研,而且从科研设计和实践中体会导师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学方法雏形和意识。科研兴趣小组成员在科研中可以分工合作,使学生明白分工虽然不同,但工作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科研不是靠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帮助,需要团队精诚协作的精神。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