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4日

1研究结论。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且贡献率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本文所考察期间内,财政教育投入每增长1%,地区经济增长约0.46%;并且,财政教育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能力高出实物资本投资贡献能力约37.04%。由于财政教育投入增加了当地人力资本的积累,相较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地区创新能力,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条件。

2.分教育层级来看,初等、中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产出弹性更大,相较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高,且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表明,不同教育程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呈现边际递减。初等、中等教育事关国民的基本素质,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中低端的产业结构也制约了高等教育投入贡献率的提升。

3.分地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差异较大,且贡献率出现由东部到西部递增的现象,与理论假设相反。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在不同地区有差别,基础条件较差地区的边际投入收益会高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西部地区财政教育投入贡献率的实证结果更高。因此公共教育决策应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并平衡地区间教育投入差距。

4.地区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开放水平正相关,与失业率负相关。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失业率的降低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而经济开放为要素资源的自由交流创造条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促进各级教育均衡发展。

实证结果表明当前教育财政投入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且促进作用远大于实物资本。鉴于此,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以方兴未艾的人才红利取代日渐式微的传统人口数量红利,形礴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教育水平的提高支撑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夯实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此外,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基础教育的建设。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惠及全民的基础教育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缩小教育贫富差异的重要保证。此外,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就业机会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匹配度,从而挖掘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2.平衡各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地区公平。

当前东中西部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为解决该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贡献率明显大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中西部的教育资源仍是相对稀缺的,教育投入具有较高的边际回报率,因此,中西部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尤其是要通过对中西部中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的投入来推动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进程,从而努力开发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防止教育贫困的代际传播,提升中西部的劳动力素质,弥补当地物质资本的不足。第二,东部地区应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入手,解决教育投入贡献度较低的问题。鼓励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让教育成果落到促进经济增长的实处。第三,针对当前地区间财政教育投入不均衡的情况,中央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将教育投入向落后地区倾斜,平衡地方政府财力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地区间配置公平,并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防止因教育投入方面的差距而加剧地区间贫富分化。

3.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对于城镇化、失业率、对外开放水平等其他因素,针对实证结果可采取如下对策。首先,应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镇化加快人口的集聚,能够形成规模经济,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故应对切实提高城镇化水平,保证城镇化质量,通过城镇化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其次,应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降低失业率,防止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再者,应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深化开放程度,扩大开放范围,从而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