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惠山泥人的文化传播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5日

大阿福作为惠山泥人最强的形式表现,也应该成为无锡城市文化的标识,使得惠山泥人能更好地展现无锡的地域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加强无锡文化传播的力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其作进一步的塑造与提升,使惠山泥人不仅成为现代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要成为一座沟通中外民间文化的桥梁,从而无锡的城市文化形象也得到提升。

1 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在思想观念上提升现代人对惠山泥人的理解与认同。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培养中,首先强调的并非技术,而是当代人对非物质文化的同化,这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要加强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深挖惠山泥人的文化新内涵,形成适应于传统惠山泥人发展的社会文化条件。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自强。

对于惠山泥人我们不能仅仅从惠山泥人本身出发,要结合周围的文化基础,要学会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业发展极为重视,惠山泥人可以利用这一契机,与旅游相结合,其中惠山古镇就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利用资源。首先惠山古镇作为无锡惠山泥人的发源地,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渊源,借惠山古镇发展惠山泥人,提升产业文化属于相得益彰。并且惠山泥人博物馆坐落于惠山古镇中这也进一步增进了惠山泥人与惠山古镇的合作优势,可以从重建泥人一条街,重设庙会起步,在古镇中充斥惠山泥人的身影。(见图6-5,利用惠山泥人造型元素设计惠山古镇中的标识系统)

我们要实现“活态”的地方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完整地保存在博物馆中的地方传统手工艺,这是一种静态的保护,很有必要,但更需要的是要有与传统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手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中国人过年时都喜欢购买“福”字贴在大门上,就是因为有着根深蒂固的过年的传统习俗,若过年习俗一旦消失了的话,估计这个“福”字也就只能进博物馆了,就不可能以“活态”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因此,要让传统手工艺得到“活态”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就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保存。文化具有多样性,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一个地区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能说因为是传统民俗文化,就一定不如当代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往往反映出了地方性的特色,我们要培养文化自信,可以从培养对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自信开始,培养本地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把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去,避免传统手工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内的剪纸、年画、面塑、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都来自日常生活需要,大多有着具体的使用价值。比如剪纸在民间主要用作礼花、窗花、顶棚花等,而不是装裱成画册仅仅作为审美鉴赏的对象;老百姓张贴年画也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而是出于一种民俗信仰。一旦这些民间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丧失了使用价值,也就失去了主要消费群体,作为一种产业就不可避免地衰落。

民间手工艺离不开民俗文化生活,它是民俗文化的物化与遗存。同时民俗文化是民间手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可以利用“阿福”纳福吉祥的意蕴,使无锡及其周边地区在过年过节时推广“阿福”文化,热卖“阿福”系列产品,不一仅是在旅游点售卖,要设法让无锡各家各户像一买“福”字一样购买“阿福”泥人,进行捆绑销售。其次,让传统的泥人风俗、祠堂文化重新回归,每年三月在惠山古镇上恢复传统的庙会香会。

另外,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复兴传统戏曲,各地大力发掘和整理深藏在民间的地方戏剧,戏曲艺术受到更广泛的重视,被又一次的搬上舞台。而惠山泥人中的手捏戏文正是在纪录戏曲时而创作的。无锡的地方戏曲锡剧这些年也是无锡大力保护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影响力,带动惠山泥人的发展,不断地走向大众,走出国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与国家所认识。用一种传统文化带动另一种传统文化,形成1+1>2的集成模式,其市场需求与容量亦在不断扩大,在文化大环境的促成下形成一种“阿福”习俗。这样惠山泥人不仅扩大了销量,还摆脱了惠山泥人在现代社会中产品实用性的单一状态。

2 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

民间艺术是通过具体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颜色、声音、形体、情景等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要素来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

将传统民间艺术从其原生的文化空间中剥离出来,将其提升为纯粹的审美对象,同时又高举其“原生态,,的民间性,其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传统民间艺术往往被定位为较高端的艺术品,强调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传统文化中传统民间手工艺是一项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同于语言文字,是一种更深层,更有表现力的直观的表达形式。传统中手工艺是以广泛存在于民众生活,以手工制作为特点的文化现象。传统手工艺品特有的情感性、独特性及单一性所带给受众审美效果的独特感受,较之于大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产品,它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承载着对平民化工匠精神家园意识的深层呼唤,以及高情感的意涵。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实际上是民族文化共性中个性部分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符号,是民族审美意识、人生价值观、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意识的体现。要避免民间手工艺品的机械化、流水线生产,要使民间手工艺的生产能给人们带来愉悦、信仰和审美情感、审美意蕴等。我们在制作生产过程中发挥传统手工艺的高情感性,通过建立工艺美术大师的个人品牌形象,增加公益广告的投入,拍摄纪录片,通过一个又一个惠山泥人故事,编织情感网络,扩大惠山泥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现代工匠精神。再利用这种工匠精神形成无形资产,提升惠山泥人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能带动整个行业的提高,惠山泥人的手艺人们也能通过这种工匠精神达到一种行业的升华。

3 博物馆的文化基础保护

对传统民间艺术生态的保护,这从理论上讲是一种理想的方式,但从实践上考察却具有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甚至是一种理想化的策略,因为它无法调和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矛盾,发展是硬道理,在一般百姓的观念中,传统的就是落后和愚昧的,现代的就是进步和科学的,这是全球化时代所有弱势群体的共同心理,是处于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民族文化传承与构建的本质问题,也是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那种想让传统手工艺人永远生活在原始淳朴状态以建立整体文化生态,从而达到保护民间艺术文化的想法,虽然是从民间艺术的基本性质出发,让民间美术回归其赖以存活的农耕社会生活中,但这种想法是幼稚的,也是不现实的,其实是无视社会现实生活与历史规律的一相情愿。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化即将结束,而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美术即将消亡,其残存的部分要么是文化保护者的人工培育,要么是地方政府的文化招牌,还有些则为穷困偏远山区未被消融的“冰川冻土”,但也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融化。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只能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前提下,通过一些富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完成对传统农耕时代的民间手工艺遗产保护的同时,实现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让新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城市中以鲜活的姿态重新活起来,这才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的本质意义上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传统民间艺术最根本的保护方式就是建立专项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的目的不光是为了保存和陈设这些民间艺术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为了把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留下来,让后人知道。这种文化内涵是靠先辈们岁岁年年的积累,是社会变迁的象征,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另一种保护方式就是生态保护方式,不仅保护传统手工艺本身,还同时把传统手工艺赖以存在的民俗文化等文化生态一同保存下来,实现整体的保护。然而这一模式并不现实,要让人们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拒绝跨入工业文明时代是违背规律的,现实的传承只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