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哲学观的现状、问题与改进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6日

长期以来,关于哲学观和相关哲学知识对大学生生活的现实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特别是缺少立足于实证研究的规范分析。为此,笔者于20164月到10月在宁夏地区高校中开展了一次哲学素养调查,共发放问卷1700份,涵盖理、工、农、医、文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533份,有效回收率90.2%。本文力图在对1533份回收问卷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哲学观方面的问题和成因做适当的阐述和剖析,并提出改进之建议。    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在哲学思维、哲学知识乃至与哲学相关的人生理想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欠缺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相当部分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哲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基础性和方法性作用,并且对于自我哲学素养的提高抱有良好期待。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缺少哲学知识的积淀和哲学方法的自觉,甚至于或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以度终日,或蝇营狗苟,缺少信念理想和人生方向。哲学素养的I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效果,也极不利于学生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    

一、大学生哲学观的现状    

笔者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哲学观的现状如下:    

首先,缺少哲学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众所周知,在近代以前,哲学具有所有学科的元学科地位;降至现代,虽然随着学科分类的精细化和专门化,哲学丧失了理论上的优越性,但仍然在方法论、精神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哲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大学生的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而言具有重大意义。一本哲学书特别是经典哲学著作,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然而,从笔者所做的调查来看:认真读过一本哲学书的大学生只占43.9%,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是通过阅读人物传记实现的;17.2%的大学生尝试读一些哲学书籍,但由于很难懂便放弃了;还有9.8%的大学生没读过任何关于哲学的书籍。可见,我国大学生在哲学经典著作的阅读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对于一些基本哲学知识的掌握也不系统全面。    

其次,缺乏进行哲学性反思的自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统计结果上看,超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哲学素养有利于提高专业素质,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囿于自己的专业,对哲学思维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惜然无知,因而也就无视甚至排斥哲学性的反思行为;}n另一方面,在人生价值理想方面,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单向直线型的,他们中的多数都认为自己明确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的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实际上,高达85.4%的受访学生仍认为需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这恰好表明,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自我所明确了解的人生观是不自信的,是没有经过自觉的反思的。    

最后,从根本上说,当代大学生对哲学性质和作用的认识还是十分模糊和有限的。有相当论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普遍存在“哲学无用论’,的思想。fzl从调查结果来看,尽管有65.1%的大学生认为哲学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对哲学的认识普遍是概念化和形式化的,对哲学的印象排在前三位的是“智慧的学问”“深奥难懂、枯燥乏味”“与我扯不上多少关系”。这说明,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普遍性地不清楚哲学的内涵和功能,不能够将其实践地付诸生活实际。但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与其说当代大学生认为哲学无用,毋宁说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对哲学的功用的认识是表面的和肤浅的。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调查中认为大学生应该具有理论与责任相结合的哲学观的超过被访者半数,相当多大学生对哲学理论实践性的功用抱有期待,这是一个积极和建设性的信号。    

二、高校学生哲学观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哲学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如下的成因分析。    第一,从大学哲学课程的数量上来说,一般大学基本都开设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公共课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设有政治科目,其中包含相当部分的哲学内容。可以说,至少从形式上来看,大学的哲学教育是较为完备的。但也应看到,这种完备主要是表现在理论上的,大学生的哲学教育往往只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展开(通常是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学生所学知识常常只为应付考试,没有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上课也难以将哲学理论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生活。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哲学教育与专业无关,离自己很遥远,经常无故缺席。    

二,在大学哲学教育的质量方面,现行的大学哲学教育基本上是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授方式上也是要求学生进行晶体式的记忆,因而学生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其然。大学哲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可以说是增强学生哲学思维和能力的关键。    

三,我们还注意到,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在生活其他方面接触、了解和运用哲学的机会是明显不足的。尽管在对课外时间的运用的调查中,把握实践机会好好地锻炼自己、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多交朋友丰富大学生活排在前三位,占被调查人数的半数以上,但是具体到生活中,大学生仍然鲜有思考和实践哲学的机会。比如,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抉择中,两者基本处在两分的状态,这反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对于价值观这一和哲学密切相关的行为准则缺少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反思和调整的机会。f31    

三、发展我国大学生哲学教育之建议    

首先,继续强调哲学作为方法论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始终处在核心地位,未来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一优势。特别是要从认为哲学仅仅对专业具有指导意义这样一种比较狭隘的观点当中解放出来。一方面,近现代科技哲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仍是有价值的,不可轻易忽视;另一方面,学习和科研仍然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在处理它们和人生的关系上不得不借重哲学知识。所以,现有的若干哲学课程不仅不能缩减,还应考虑开设一门或多门具有普遍性质的哲学课程,全面介绍哲学的内容和观点,将其作为意识形态性质的哲学教育的补充。如有论者认为应该“开设哲学公共选修课,举办哲学学术文化讲座。为了弥补当前哲学课课时的严重不足,可以有选择地开设一些哲学素养教育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如哲学导论、哲学与人生、中国传统哲学概要、古希腊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毛泽东哲学思想等,这样就可以大大拓展哲学教育的时空,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    

其次,正如调查中所显示的,哲学被大学生重视,更主要地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从知识体系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还是有进一步诊释的空间的。传统的哲学教育在价值上持集体主义优先的观点,但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价值和文化日益多元的社会,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选择也越来越成为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实际行为时的困惑。实际上,囿于基本哲学素养的缺失,当代大学生对哲学的认识还是处在一个相当肤浅的层面。比如,对于道德哲学中功利主义的理解往往是负面的,很少有人掌握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集体主义内涵。这一状况的纠正有赖于上文所提及的哲学知识教育的普遍化,更有赖于社会实践—这是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属性所决定的。也有论者有类似看法,如“要把哲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哲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哲学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提高哲学的应用性”。因此,教育主体非常有必要组织一些社会性、交往性的活动,设置一些有选择困境的环节,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发展他们的交互主体性。    

最后,笔者以为,大学哲学教育或者所有哲学教育的关键并不是形成一种固定的知识结构,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哲学的本质是一种对思考的再思考,是一种反思,因此甚至可以说,任何哲学知识的现成化都是对哲学本身的一种遮蔽。所以,哲学教育或者干预的目的是让接受者了解这样做的目的,掌握这样做的原委,从而超越它。这个立场,笔者认为在整个大学生的健康哲学观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一以贯之的。从此点出发,我们应该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要将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充分地运用起来。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对于哲学思维的养成还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当然,哲学的沉思性如同黑格尔所言的密涅瓦的猫头鹰,肯定有高于日常生活的超脱一面。当代大学生只有不断激发自觉“向后思维”的主动意识,形成合理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才能真正和教育主体的努力契合。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