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管理”向“美育管理”的转变与发展以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为例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16日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口标问题,而“如何培养人”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问题。大学生管理工作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提升和完善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对管理对象的特点进行详细了解。

一、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显著特点    

近年来,受到演艺事业冲击和影响,影视演员、传媒主持人以及影视编剧等职业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各大高校都竟相开设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以及广播电视编导等传媒艺术类专业,并且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都在逐年递增。高校中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群体,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烈、思维敏捷的专业特点,使得高校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单一传统管理模式,而需要尽快探索出一套适合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融合管理模式,这成为一个急迫而现实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首要关键在于了解这类群体的突出特点,分析出特点产生的相应心理,才能更好地找出解决办法

二、传统“制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统一意识的规矩演变为法治社会中的制度,因此“制度管理”是保障区域社会安定和团结的基础。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强化“制度管理”,规范其举止和言行,增强其制度意识和纪律观念是相当必要的。但对于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学科特点导致单纯的“制度管理”缺少必要的人文艺术关怀,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对管理制度和管理者产生抵触情绪,逐渐使传媒艺术类大学生形成“表里不一”的双重性格,与最初的管理口的渐行渐远。根据专业特征适度调整管理模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制度”是对大学生行为规范评判和强制约束的一把标尺,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制度管理”,即为了维护高校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等正常秩序,保证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开展,对高校中的个体按照法规、条令等具有指导性和强制约束性的应用文进行有序组织的活动。但在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制度管理”必须辅之以其他管理方式才能起到积极组织约束作用。比如针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就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制度管理”缺少人文关怀。传媒艺术类属于艺术类,这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情感细腻的特点,其受到外界刺激和影响之后希望与人交谈和倾诉,把自我内心中的情感通过语言流露出来。严格执行“制度管理”的班级管理者会出现过于理性和客观态度,缺少和学生情感交流,从而出现思想交流闭塞,造成大学生思想问题。其次“制度管理”缺少机动灵活。传媒艺术类大学生与媒体联系密切,经常外出实践或参加专业比赛,因此不能够保证每天按时上下课,很多时候需要灵活处理突如其来的事情,固定死板的管理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新型“美育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提出“美育管理”并不是大胆尝试,而是对大学生管理的客观需求。所谓“美育管理”,指教育管理者通过采用带领学生观看、聆听或参与制作向善向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潜移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悟出某些深刻的道理,端正自我思想和言行,在整个美育实践中学生自动形成一种无形的自我约束,从而达到有序有效组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活动过程。“美育管理”的中心在于“美育”,“美育”范围很广泛,和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都有交叉,美育的最大特点在于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美、评判丑,从而让学生从内心自愿向善向美,整个过程没有压抑感,从心理上消解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明确界限,两者相互融合,切实履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大学生管理上真正意义实现从命令向情感的跨越式转变。

、结语传媒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传媒艺术教育规模的打一张和壮大,积极增加教育人数的同时也给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带来了问题,由于学科特点使得传统的“制度管理”无法适应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需要重新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融合,以大学生特征寻求管理模式。针对传媒艺术类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并不是替换而是补充,是由单一的“制度管理”向“制度管理”和“美育管理”相互辅助共同管理的模式转变和发展。坚持以大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逻辑方式为突破口,以发展大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来实现积极管理的任务,坚持将“美育”渗透到大学生管理中,能够为培养出更加满足传媒艺术领域的优秀工作者做好辅助工作。对于传媒艺术类大学生而言,“美育管理”弥补“制度管理”的积极意义在于:充分将学科特征和学生特点进行融合式思考,一方面“美育”需要调动传媒艺术类大学生需求和探索美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类大学生善于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另一方面解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打破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教师管学生”的固化管理模式,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用情感感知的办法实现“班级管理者—大学生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建立,让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因此,“美育管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成为传媒艺术类大学生最为适应的管理模式。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