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6日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一系列生产活动。本文主要介绍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农业公共品理论、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理论。

农业概念及其特征

(1)农业概念界定

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一系列生产活动。①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即植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是指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产品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林业、渔业、畜牧业以及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形式,②都是广义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中所指农业是广义概念的农业。

(2)农业的特征

第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首先,农业的发展衍生社会分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孕育,是其他经济部门存在的前提。其次,粮食没有替代品,农业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农业的稳定发展,才能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如果农业发展不利,会直接导致其他产业的稳定发展,必然也会影响国家经济稳定发展。最后,在当今时代,一国的粮食储备和农产品跨国交易己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因素,保证农业部门稳定健康发展,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格局中保证主动地位的必然选择。

第二,农业具有弱质性特点。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林业、渔业以及畜牧业等,都是通过观察研究动植物的生长特性、适宜生存环境等自然条件,利用其自身生长规律,通过人工培育及其他方式,取得农产品、副产品、工业原料的社会生产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可变因素较多:首先,需要相对不错的自然条件,例如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仍很大程度上难以避免干旱、台风、洪涝等天气状况的影响;其次,由于我国地形复杂以及经济发展等制约因素,目前农业种植中,小规模种植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这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和专业化管理,不利于农产品增收,也不利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难以避免的不确定天气状况、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农业部门的利益很大部分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割,这导致农业产业的发展愈发缓慢,更会制约三农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及其弱势地位,不仅使农民增收减缓,也会使社会资金流向其他部门,从而影响经济稳定,引起收入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

农业公共品理论

(1)公共产品理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引发各国政府及各界学者对财政职能的重新考量,视角也放到如何应对市场失灵以及更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上,此后现代公共财政学开始发展起来。

保罗.萨缪尔森(CPauIA Samuelson)于1954年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他在其中提出公共产品的一些核心问题及部分解决办法。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指出:公共产品是一个人对它的消费并不会引起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萨缪尔森的该描述成为经济学领域内对于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

公共产品就是由一国政府所提供,旨在满足社会需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特点的产品或服务。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并不会带来产品边际成本的增加,更侧重于经济效益;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并不能排斥其他人的消费,更侧重于社会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并不是很多,更普遍的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物品,即或者具有非排他性,或者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我们称之为准公共产品,也称混合产品。

(2)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某些外部环境的限制和市场机制本身的某种缺陷,使单一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率的配置商品和劳务的现象。所以需要政府实施相应政策对其引导,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垄断。垄断厂商会通过控制产量抬高价格,此时消费者剩余无法达到最大化,自然也就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第二,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公共产品的消费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即消费者在不承担成本的前提下获得利益,这会打击产品提供者的积极性,导致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如果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去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第三,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他们造成有利或不利影响,而不获得报酬或付出代价的行为。其中,前者称为正的外部效应,后者称为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性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如果任由其发生,会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所以需要政府通过对正的外部效应进行价格补贴,或者对负外部效应采取罚款等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第四,信息不对称。“信息畅通”是完全竞争模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假设,这表示市场参与者完全掌握市场信息,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价格无法成为衡量供求关系的价值符号,自然也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所以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和具体措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3)农业公共品理论

从上述理论概述来看,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公共品属性源于它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粮食问题都处于国家战略性地位。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真正独立的基础,也保障着国家的安全。同时,粮食也是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粮食产量和供给己不能由市场体制单独完成,需要政府干预和财政支持。

其次,农业是利用动植物自身规律、改造自然的双向行为,农业不仅仅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要素的限制。不管是抵御恶劣的天气情况,还是改进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都会带来农业生产者成本的增加。经济发展要求农业发展加快进程,这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要素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自然条件以及提供农业基础设施都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都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农业生产者承担不起也没有动力承担,只能由财政来解决。

最后,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对于公共产品提供者来说,社会边际成本的增加要小于私人边际成本的增加,从而产生外部经济。

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理论

(1)亚当.斯密的发展农业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第三篇中,概述了城市重工商业轻农业的原因,并指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斯密同意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在文中提到,先有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发展,便利品和奢侈品部门才能够发展起来,所以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其次,他认为农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政府保护,比如制定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农产品收益回报等制度,以及对农民轻摇薄赋,让其休养生息等政策,以促进农民劳动积极性,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最后,斯密在第三篇第四章《城市商业如何让对农村改良做出贡献》中,提到了投资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农业投资应该获得支持和保证。

 (2)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在西奥多.威廉.舒尔茨威廉的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之前,农业一直未被纳入经济学范畴,当时的很多经济学家如阿瑟.刘易斯等人认同“零值农业劳动学说”理论,另一些学者如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认为农业阻碍了经济增长。与上述学者不同,舒尔茨认为农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有可能是最大的部门,发展农业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文中指出,传统农业之所以阻碍经济增长,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回报率过低,如何引进新的生产要素,获得收入流的增长,就成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最终出路。舒尔茨认为应从三个角度着手:第一,建立制度保证。政府应建立以经济手段刺激而非行政手段刺激的制度基础,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用市场价格刺激农民积极性,培育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家庭农场,以此改造传统农业。第二,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现代化生产要素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代化生产要素的成本一般来讲比较昂贵,需要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或者,可以由国家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通过免税、补贴等政策鼓励盈利机构去推广或分配该要素。第三,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舒尔茨认为,若农民只获得新的生产要素却不会使用,是无效的,还需要农民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懂得并学会使用新的生产要素,因此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投资是必须的,该投资对象具体包括专业素质教育、操作培训等方式,而这些方式具有非常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必须也只能由政府提供。《改造传统农业》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提出,非常有前瞻性的提出要遵循市场机制,注重人力资本的作用等观点,对我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有很好的理论借鉴意义。

4乘数理论

乘数概念由凯恩斯提出,凯恩斯建立乘数以反映国民收入和投资的变动弹性系数,即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能拉动国民收入增加多少个单位,这个值就是乘数,乘数值大小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在收入公式中,国民收入Y、投资I、消费C之间的公式表示如下:

                       Y=I+C                   (2.1)

收入变动量: △Y=△工+△C                            (2.2)

    边际消费倾向: blob.png                 (2.3)

              M为投资乘数,△Y=M * △I                       (2.4)

公式(2. 4)表示投资每变动1单位,国民收入量变动M单位。

从以上理论可得出:投资会对经济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政府投资尤甚。所以政府投资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刺激经济增长最常使用的工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投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乘数原理只说明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和消费增加,但没有说明投资对收入和消费的作用机制,乘数一加速原理则补充了这一缺憾。萨缪尔森把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相结合,得出乘数一加速模型,也被称作“汉森一萨缪尔森模型”。

 C=βYt_1               (2.5)

 It=I0+γ(Ct + Ct_1 )        (2.6)

 Yt=Ct+It                (2.7)

其中:Ct为t时期消费量,

      β为边际消费倾向,

      Yt_1为t-1期的收入量,

      It为t时期的投资量,

      I0为自发投资,

      γ为加速系数,

      Ct_1为t-1期的消费量,

      Yt为t时期的收入,   

t期的消费量由边际消费倾向和t-1期的消费量共同决定。

以上表达式阐述了投资和经济之间的变动关系,反映出加速理论和乘数理论共同作用于经济变动。在内生经济周期理论领域,乘数一加速理论颇具影响,它通过投资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变化研究经济波动,以此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充分了解该理论,以采取恰当手段减轻经济波动幅度,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