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通过尽心知性以体“超世”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4日

按照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理论,儒家的圣贤君子如孔子是处于道德境界中的人,而处于天地最高境界中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老子和孟子。孟子的精神境界何以能超越道德直至上下与天地齐之境?叶朗先生认为,孟子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格美与养气说。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孟子其人精神修养所至之天地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主要通过养气等道德涵养工夫所达到的理想人格与终极价值追求。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以人性的应然状态为出发点的。在他看来,仁义礼智自有其天然善端,作为人皆有之的先验道德意识,为人之为善的实然状态提供了可能性,并为进一步成就自己仁义礼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先天根据。但是先验善端并非指人性本善,先验道德并不意味着就是实存的现实道德行为。惟其如此,孟子突出强调道德修养工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修养工夫的核心就是存养良心本心。在孟子看来,人由于受到外物环境与物欲的影响,其良心善性会遭物欲陷溺而被放下,因此,良心善端需要时时扩充涵养,将所放失之心重新求回。扩充和涵养的道德工夫离不开居仁由义、知言养气、切身自反、心无愧作这四个原则。与孔子坚持仁礼并重、尚中和之道有所不同,孟子居仁由义且多浩然之气,认为“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也”。仁义因此成为孟子教人把握众善的出发点与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

另外,孟子强调,“由仁义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的自由选择,是一种道德理性自觉,而不是迫于外在压力,也并非出于某种功利动机。培养此种精神境界的方法就是知言与养气。所谓知言,是指培养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对错误的道德言论或观念形成自觉的批判性;所谓养气,是指通过道德修养与意志磨练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修养状态。至于这种气的具体形态,孟子虽曰“善养”,但也承认难言也。这种气既然是一种精神状态,自然与勇气或士气有所相通。很显然,浩然之气已经超越世俗的道德价值,而是“塞于天地之间”,关系到人与天地和宇宙的关系,因而体现一种超验的道德价值,即人与天地万物相感通而超越具体形骸与天地同流之气。孟子将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归结为“配义与道”即“知道”,知晓提升精神境界的道;还需“集义”即自觉存养内心之仁并外化于义。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并长期行仁义,那么浩然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若内心生成这般天地正气,那么人就不仅自觉到自己是社会中的公民,还会自觉到自己是宇宙中的天民,由此觉察到自己在天地宇宙间的担当,那么他的精神境界便是天地境界。

儒家认为“天道远,人道迩”,在将极高明的天道确立为提升精神境界的终极价值追求之后,通过反求诸己的方式诉诸道德主体自身,并依靠道德理性的自律达到心无愧作的精神状态。于是,孟子便将心、性与天地勾连,从而确立人之安身立命的根据。在孟子看来,主体人心和道德理性与天地宇宙一体贯通,人道来自天道,通过切身自反,反省道德主体之心,人不仅可以知良知之性,还可以知绝对价值之天,从而超越作为感性主体,与道德主体的自我实现天人合一。

在先秦儒家看来,人与天地本就是一个生气和谐的整体,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本就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二分的关系,这就为中国儒家凭借圆融整体性的直接体悟,将尚中和的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追求奠定了思想前提。以此为根据,儒家不仅有把握身、心情理关系的慎独之道,有维护人与人之间伦理结构的道德修养,还有关照人与宇宙关系的天人之道。儒家的精神涵养工夫不仅需要修己安人、继善成性,还需要克明峻德、开务成物,最终达到“穷理尽}h}以至于命”的天地境界。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