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矛质性的结构,积极作用及其对矛质寻求的影响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5日


研究4a和研究4b分别直接检验这一效应及其机制,而研究4考察被试本身的自我矛盾性水平与实验室中自我矛盾性操作之间的交互作用。

1 研究假设  

  自我矛盾性对个体矛盾寻求行为意愿存在影响。低自我矛盾条件下,个体寻求矛盾的行为意愿更强。  

2 被试  

  131名被试参加实验以获取10元人民币(约1.63美元)的报酬,剔除2名反应有误的被试,有效被试129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109人.  

3 研究设计、材料与侧

   研究采用单因素组间随机设计,自变量为自我的矛盾性(高、低、控制),因变量为个体对矛盾性的接触意愿。自变量的操作通过文字呈现(加粗的文字在实验中没有加粗,但显示为红色以引起被试注意)。低自我矛盾性条件下的被试将读到以下文字:  

  “现在,请你想象自己是一名中学生。在你的自我里,数学很重要,你的数学成绩也是你认识的人里最好的,班上第二名的数学水平与你相去甚远。数学考试前,你都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就能在考试中轻松地排在第一名。”

   高自我矛盾性条件下,被试读到以下文字:   

 “现在,请你想象自己是一名中学生。在你的自我里,数学很重要。目前你的数学成绩不错,但是班上数学竟争很激烈,你身后有七八名同学成绩与你不相上下,下一次考试你几乎可以肯定会被其他同学超过,有时候你也很难确定自己数学成绩在班上水平究竟如何。”    控制条件下,被试读到以下文字:

   “现在,请你想象你是一名中学生。数学是中学考试科目之一。对于中学生而言,数学成绩比较重要。同等重要的学科还包括语文、英语。你必须在各门学科电保持平衡。”    

以下文字用于因变量的测量:   

 “此时,你得知另外一所学校有一位数学很好的同学。根据其他同学的描述,他的数学水平可能比你高,也可能不知你,需要进一步了解才知道。这时候有一个机会能够去认识这个人,你在多大程度上再意去和他认识?”  

  被试在7点李克特式量表上评价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接触他人充满不确定、可能与自我概念产生冲突的反馈,1代表“非常不愿意”,7代表“非常愿意”.

   由于实验操作涉及到数学能力,需要被试在实验中想象自己的数学成绩,因而被试对数学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影响实验的操作.为准确把握这一因素的影响,研究通过三道题测量数学对被试的重要性,“数学是我的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的数学成绩对于我很重要”、“我很在乎自己的数学成绩”,被试在7点李克特式量表上进行评价,1代表“非常不符合”,7代表“非常符合”.为避免实验操作前回答这些题目使被试对研究目的产生怀疑,另外增加三道形式上类似、内容上无关的填充题目(如“音乐是我的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平时喜欢上网”),与测量数学重要性的题目混合、随机打乱顺序后令被试进行评价。三道题计算平均数后作为数学重要性的指标。   

 最后,作为操作检查,被试在7点李克特式量表上评价“对于故事中的‘你’的数学成绩,‘你’觉得~·…(如果感到无法判断,请选‘4')”,1代表“非常不确定”,7代表“非常确定”。   

4 实验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由主试带入单独的实验间,简单介绍实验目的后,主试离开,被试独自在电脑上进行实验。电脑屏幕上首先呈现指导语,欢迎被试参加实验,同时介绍实验中需要被试按照指导语进行一些想象,并完成少量题目。被试做好准备,选择继续实验后,实验程序首先呈现测量数学重要性的题目,包括填充刺激在内,一共六道题。随后,屏幕上呈现“接下来,进入正式实验。实验中,你会读到一段话,要求你想象某种故事情节,请你尽可能地运用你类似的经验进行想象”,实验程序随机将被试分为高、低自我确定组或控制组,分别呈现相应的指导语。被试阅读完毕后,实验程序要求被试“认真地想象2分钟: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会怎样看待自己的学习,怎样与同学交往,等等”。2分钟之内,被试无法进行任何操作。想象完成后,被试回答因变量的测量和操作检查的题目。实验结束后,被试领取实验报酬,并由主试介绍实验的目的。  

 5 结果   

首先分析操作检查的结果。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方差分析,以自我矛盾性操作为自变量  (高、低、控制组),被试知觉到其数学的确定性为因变量,结果发现差异显著,F(2,126=13.79,p(.001, np2=.18.采用LSD法进行事后检验,可见低矛盾性条件下06.00,SD=1.04),被试明显更觉得自己的数学水平很确定,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S(.01),控制条件下(M=5.26, SD=1.17,被试感到的数学确定程度高于高自我矛盾性条件下的被试(-4.72,SD=1.35),但是差异仅达到边缘显著(p=.06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主要的操作结果是显著的,即高低自我矛盾性条件下,被试对自己数学水平的确定程度存在差异。控制组被试知觉到的确定程度居于高低组两组之间,更接近高自我矛盾性条件。

针对本研究的假设,考察自我矛盾性对接触不确定的反馈的意愿。同样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方差分析,因变量为对提高矛盾性的信息的接触意愿,结果发现自我矛盾性的作用显著,F(2,126,P=3.38,p=037, np205.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结果发现低自我矛盾性条件下M=5.63,SD= 1.47),个体接触矛盾性的意愿显著高于高自我确定组M=4.84, SD=1.51片1.74),且差异显著P=0.22),同时,低自我确定组个体接触矛盾性的意愿也高于控制组M=5.00, SD= 1.51),但是差异仅达到边缘显著P=.058)。控制组和高自我确定组则没有显著差异(p=.682)a    同时,考虑到自变量三个水平在自我矛盾性上存在一定趋势,低自我矛盾性>控制组>高自我矛盾性,故进行一次线性的趋势检验。结果发现确实存在明显的一次线性趋势P=.022即随着自我矛盾性从低自我矛盾性水平上升至控制组、高自我矛盾性组,被试接触矛盾性的意愿亦不断下降。二次线性趋势则不显著(p=.451)  

另外,为考察数学对被试重要性是否影响研究结果,采用分层回归的方法进行检验。首先,鉴于趋势检验发现自变量三个水平存在明显的一次线性趋势,将自我矛盾性进行效应编码(-1一低自我矛盾性,0=控制组,卜高自我矛盾性)。其次,将矛盾性接触意愿回归至数学重要性上,结果发现模型显著,F(1,127)=4.18, p=.043, Ta=.032.数学重要性能够显著预测被试对不确定反馈的接触意愿,B=.20, S.E 0.10, t-2.05, p=.043.最后,将自我矛盾性加入第二层方程,见模型同样显著,F(1,126)=4.91, P=.009, T2=.072,且渺改变量(.04)也达到了显著,F(1,126)=5.49, P=.021.偏回归系数上,数学重要性的作用降低,变成边缘显著,p=.18, S.E 10,t=1.87, p=.064,而自我矛盾性则呈现显著的预测作用,p=-.39, S.E =17, t=-2.34, t=.021.    7.1.6讨论  

本研究首次通过实验的方式表明个体的自我矛盾性程度可能影响个体寻求自我矛盾信息的行为意愿,为自我矛盾性影响矛盾寻求的理论提供了初步的实证证据。

本研究的因变量测量和操作检查均采用单题目的李克特式题目。李克特量表本意指多个题目得分平均后作为衡量个体态度的指标,如果李克特式量表题目单独使用,所测得的数据则是离散的,只能达到等级量尺的程度,降低了统计检定力((laSon & Dotmody, 1994)。另外,由-于题目措辞的原因,出现了较明显的天花板效应,数据总体呈现负偏态,题目的区分度亦十分有限。这些原因共同导致因变量测量的敏感性不足,降低了统计检定力,使得样本量需求过大(de Wintet & Dodou, 2010),可能出现二类错误。随后的研究4b、八中,因变量将改为多道题目测量,以使因变量更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增加的题目措辞更为极端,避免出现天花板效应。这些改变理论上可以提高统计检定力,避免因实验测量的原因无法观测到自我矛盾性的效应。  

由于是初步实验,没有直接考察矛盾寻求动机等变量,使得数据只能揭示有限的结果。无法进一步探求自我矛盾性的自我动机机制及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后续的研究中分别考察个体矛盾寻求动机的中介作用以及被试自身矛盾性的调节作用。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