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乡村戏剧的研究生态—重庆秀山花灯戏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17日


一、问题的引起    

秀山花灯戏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戏剧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是集多种民间文化形态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文化心理和价值认同,折射出少数民族的生存本质和审美心理。秀山花灯一般于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期间在公共空间进行表演,正月十五送灯,具有广场性质,展现出本民族的风采,体现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    

秀山花灯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旅游业角度考虑,可以拓宽秀山旅游的开发与利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本民族的精气神;在学术上,也有挖掘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在20世纪50年代,就不断有研究者深入秀山少数民族居住区,调查花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生态。1964年,秀山成立花灯剧团。2006年秀山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秀山花灯博物馆竣工,这对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开发、传承与传播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秀山的花灯戏主要分布在全县各村寨、城镇,其中尤以隘口、龙池、清溪、兰桥、平凯、梅江、涌洞、海洋、溶溪、洪安、峨溶、玉屏等为其主要繁荣地区。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别、不同族别的文化也日益被主流文化同化和消解,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进行着干扰与吞噬,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如果一旦某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被同化甚至消亡,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意味着这种文化在这个民族身上彻底改变了。作为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花灯戏的表演艺术和审美内涵既要随着外来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共性因素发展,又要随着本民族自身的发展、更替产生新的文化基质。但是,也正因为随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原本生存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却并没有因为紧跟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反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逐渐式微。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秀山花灯的整体生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对艺术品的思考与欣赏被商品交换所取代,其价值首先根据的是它的交换价值,而不是它内在的美学性质”。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以强烈的地方文化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实际行动去对花灯的文化生态进行探索与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行动的践行,花灯戏也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梳理与研究。但是,即便如此,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仍然不尽人意,还须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二、诊断式分析:花灯传承与研究的突出问题    

当前花灯的存在生态主要体现在花灯自身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通过较为全面的调研与考察,学术界对花灯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讨和梳理。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花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后继乏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受到外界传播媒介文化的影响,沉不下心来从事花灯这一行业。2.当前民族地区的民间文艺普及不广。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不愿自觉接受地方文化艺术,感受文化带来的审美悦。这归因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和社会,民众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致富梦的想象与实践中,这种自主性使得花灯艺术与现实生活形成了一定距离。尽管当下仍有掀起花灯戏演艺的热闹场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花灯隐形地被置于商品交换的逻辑之中,其艺术性被商品化而丧失了自主性。3.花灯作为民间文化自身损失比较严重,原始的艺术风貌有所缺失。同时,人们普遍关注的是现代文明带来的新鲜感和认同感,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保护。4.花灯演艺人本身缺乏文艺修养和理论素质。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感受到古典文化知识给予的艺术熏陶,使得花灯戏的技艺止步不前。5.当前推出的花灯演艺存在严重的现代气息,无论从实质内涵,还是外在表演形式,都带有“虚伪”的性质,丧失了来自民间自发的天然的带有原生态的审美韵味。    

另外,最为根本的因素是当前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大家对花灯这门民间艺术不感兴趣。大多数年轻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远离花灯生存的艺术氛围,彻底地失去了滋润年轻人艺术才华的土壤。花灯文化艺术的根被现代经济利益这堵无形的墙阻隔,造成花灯传承的断裂。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个体主义及随之而来的人与自然的分离拆散了善、真、美,在存在与应该存在之间挖了一道鸿沟”。一旦下一代人脱离了花灯的社会语境,本应该存在的东西完全可能被现代文明的鸿沟阻隔,使花灯戏丧失原有的艺术风貌,甚至失传。

三、重构研究体系

拟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当前,地方政府开始逐渐关注本地花灯传承与保护问题。于2005年11月上旬成功举办的“2005中国花灯·秀山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重点探讨了秀山花灯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尤其是赵心宪的《重庆秀山花灯传承保护十年学术研究的回顾—兼及中国花灯本体反思个案》一文,从文化经济视域全面回顾了近年来学术界对秀山花灯整体的研究态势,对传承与保护秀山花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尽管如此,研究者对花灯存在形态所产生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深入的思考,对研究诸多问题的盲区所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缺乏针对性,这就使得对秀山花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进行建构和采取对策进行传承与保护变得十分必要。只有对研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判断和厘定,才能从总体上对秀山花灯的抢救与保护对策作出较为科学的诊断。“在抢救、保护、传承秀山花灯艺术的工作中,除了政策上的全力呵护外,还应在发掘、整理的过程中创新思路,将时代气息与内涵有效融入花灯艺术之中,否则,仅有技法而缺乏生存空间的‘振兴’举措难收成效。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民间艺术的普及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艺术欣赏力。花灯戏的演艺最终是为了让观众从中获得审美的艺术享受。只有普及和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教育,才能提升民众的艺术欣赏力。二是提高当代青年热爱本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让他们具有一种担当精神,体会到传承花灯艺术的责任感。三是增加政府资金或民间资本的投入,让从事花灯事业的人在经济上获得基本保障,才能静心对花灯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采取自发的行动,并精心打磨、提升花灯艺术的民间技艺。四是结合当代语境,提升花灯艺术的内涵,注重了解接受者的兴趣爱好,以受众为根本、为主体,着力打造适应民间欣赏风味的花灯艺术,实施品牌战略。五是推动花灯理论研究的深入与长期,注重多维空间的研究、展示与传达,不断促进花灯技艺的提高。    

另外,要充分利用作家的文学创作,以花灯为素材,在文学作品中渗入花灯这一艺术元素,提升文学作品的地方文化审美维度,无形中推广花灯艺术的宣传和普及。比如秀山籍作家吴加敏长篇小说《花灯》就是紧紧围绕秀山花灯的传承与发展来建构文本。这样的结合既传达了民间文化艺术,又加深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艺术内涵,同时又反映了文化变迁和土家人的审美心理。因此,从作家文学的角度去发掘和分析花灯在文学作品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花灯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值得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