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规划与定位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3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人口流动的频繁,近20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迅猛增长。近10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步伐更快,平均每年增长50万以上,城市规模不断打一展。人口的迅速膨胀带来了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问题,同时使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治理首都“大城市病”问题,成为摆在北京可持续发展面前的重要议题。

早在2004年,北京市就已经认识到建设新城的必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一2020年)》提出,“通州”是“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也是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该规划提出,在通州预留发展备用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使用。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区,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格局”。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快规划建设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副中心转移的思路。2015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纲要>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从“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字之差有着不同的内涵。行政副中心的提法侧重政府机构搬迁,而城市副中心的提法更符合区域发展的定位。

北京城市副中心北起潞苑北大街,南到京哈高速,西接北京朝阳区,东至潞城镇,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占通州区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副中心。北京市表示,将按照“三最一突出”(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突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内涵和标准,将通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管理模式,引进中心城区优质的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分级分批、有序实施。要通过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促进通州的产城融合和职住均衡,让就业、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二、教育资源优化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意义长期以来,教育仅仅被视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承担着基本的育人功能。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也随之提升,人们对美好物质生活的需求逐渐转换为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在教育领域,这表现为人们不仅要求“有学上”,还希望能够“上好学”。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人们竟相追逐的社会稀缺资源。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突破了自身的藩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更为密切,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分布对城市的人口分布、交通运行乃至整个城市是否“宜居宜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新时期教育资源对城市建设的意义

第一,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宜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用人民的“十个期盼”,生动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对于全面小康的强烈期盼和美好憧憬。位于“十个期盼”首位的便是“更好的教育”,这既是全面小康的群众心声,也是全面小康的首要特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人们在选择工作和居住地时会慎重考虑这个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如果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不排除有市民会选择“用脚投票”,移居到另一个城市生活。一项针对全国220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选择流向某个城市,不仅为了获得该城市更高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了享受该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长期流动的劳动力更会选择流向公共服务好的城市

第二,教育资源分布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的人口分布。在“就近人学”政策背景下,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东城、西城、海淀等中心城区,这是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就业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人口密度产生了较大的正向作用。从教育资源看,普通中小学对人口密度的影响不显著,而重点中小学数量对人口密度的影响在0.001的水平上非常显著,且系数很大,每增加一个重点中小学,则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增加5 087. 4人/平方公里,可见,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北京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影响力[z}。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通过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教育集团化建设、加强市级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统筹等举措,打一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建设起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一批人口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居住和生活。

第三,教育资源分布对城市交通运行产生连带影响。由于公交车辆运行密度低、运行速度慢、准点率低,私家车越来越普及化,同时学校选址缺乏长远规划,上学放学时间段学生流、车流相对集中,一些学校和生源集中的地区,容易成为交通热点。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隔路相望,上学和放学时间段往往交通拥堵。相反,寒暑假期间,北京城市交通运行压力明显减小。可见,教育资源分布对城市交通产生影响。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独特意义

北京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做好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的规划,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先,扎实推进市级行政机关搬迁,带动公共服务资源转移,注重创业就业与居住功能均衡,增强对中心城区疏解功能的吸引力。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建设之初,就要重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一,教育资源优化对整体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北京城市副中心”既然不再被称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那么搬迁的不仅仅是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从地理位置来看,通州东部紧邻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10-20公里,距离河北省廊坊市中心约40公里,距离天津市武清区约58公里,副中心位于京津发展轴和京唐秦发展轴在北京市域内的交汇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局面下,通州的区位优势很明显。因此,通州不仅是北京市的副中心,还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通州将承接北京市疏解的一部分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通州还将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如何吸引大批优秀人才集聚通州,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教育资源优化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能否实现“职住平衡”至关重要。所谓“职住平衡”,不是住在副中心,去城区工作,来回往返;而是工作和居住都在副中心。只有把副中心的相关配套设施都做好,让市民安安心心、舒舒服服、踏踏实实地在那里工作生活,才能避免潮汐式的道路拥堵现象。2017年北京市四套班子搬往副中心,此举将带动疏解40万人。如何吸引这些人留在副中心居住生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因此,教育资源优化,不仅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副中心能否成为“步行可达、实用舒适、智能高效的‘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还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能否打造成为“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来看,韩国的世宗市于2007年动工,历时5年,到2012年基本建成,同年9月起,包括国务总理室在内的17个政府部门的1.3万名公务员开始陆续前往世宗办公。但由于世宗市的生活配套设施不足,新建的幼儿园、中小学无法与首尔的教育相媲美,许多公务员仅将世宗作为个人上班的地方,子女教育等仍然留置首尔,不惜每天花费数小时往返两地之间。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