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共生理论适用性研究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9日

当前,中国乡村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急邃转型期,人口、土地两大农业生产核心要素兼业化、非农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要素更新与重组、生产空间结构优化及功能整合正面临着“五化”(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要素非农化、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双高”(高成本、高风险)、“双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新形势。而农业生产空间作为乡村空间的重要组成,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乡村产业发展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甚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诸多学者在借鉴、学习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基础上对乡村农业生产空间重构展开了大量研究,对缓解“三农”矛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多元农业经营主体间“资源共享、义务共担、环境共建”的问题,不能真正引导农村、农业、农民可持续发展。而共生理论作为生物学的重要理论,既能诊释不同共生单元间的竞合关系,又能阐释不同子系统间的作用机理,但是否适用于农业生产空间重构并解决其存在的关键问题有待深一步探讨。

1 乡村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研究

乡村生产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和商业空间,本研究农业生产空间指耕作空间。农业生产空间重构表现为农业生产空间要素的更新和重组及空间格局的优化,主要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空间配置格局的变化,实现空间要素最优配置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比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刺激下,随着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内外农业生产空间资源要素、空间形态均发生巨大转变。特别在市场作用冲击下,城乡要素流动更为频繁,更多的劳动力、土地流向非农产业,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英国、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以传统农业向专业型农业转变为契机,通过政府政策战略引导并鼓励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形成了不同类型和等级的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困。我国学者大多基于农业生产自然约束条件,在大中空间尺度下主要探讨虚拟水战略背景下农业生产空间布局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弹力测度、水稻等作物生产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等;此外,我国学者亦在政策引导下对农用地整治、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为农业生产空间的优化重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农用地整治研究

农用地整治作为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田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举措,我国学者对其已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用地整治潜力、整治过程特征、整治类型分区、整治影响等方面。龙花楼等对农用地整治潜力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潜力分区等开展了相关研究;项晓敏等基于“强度一潜力一难度”剖析我国农用地整治的实施特征和空间格局特点,综合测度实施状态与规划目标的协调状态困;黄晓阳等从自然资源、规模效应、生态安全等限制因素考虑划分了不同整治类型区;谷晓坤等通过建立农用地整治影响下的农田生产能力估算模型,定量评价平原、丘陵及山地3种不同类型区农用地整治对农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2 共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共生是生态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 nton de Gary)在1879年提出。共生是指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随着对共生理论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家对共生的概念达成共识,即“不同种属的生物按照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进行物质交流与合作,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其本质mo。一般意义上,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要素,而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中相互作用形成相应共生模式的通道或载体。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指构成共生体(共生关系的高级形式)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可通过共生单元象参量和质参量认识其性质和特征,本研究共生单元指农业生产空间的多元农业经营主体;共生环境对一组特定的共生关系来说是外生的,共生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实现的,本研究共生环境主要指村域自然、人文、人工环境;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传导的通道、载体或媒介,本研究共生界面指农业经营主体相互作用的物质、非物质介质;共生模式既可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强度,即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传导关系,本研究农业经营主体在既定的共生环境中,根据自身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分别选择其他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共生界面的相互作用形成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2.1共生理论应用研究

共生理论应用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多从共生理论视角将城市和农村看作两个相互联系的共生单元,通过分析二者的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或共生界面,提出城乡统筹的运行机理,另外,也有针对某区域的现状特征,结合共生现象提出适宜其发展的思路及措施。朱俊成等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框架,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区域共生的基本框架与模式,提出武汉城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对丰富区域发展理论与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彭建仿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视角,着力探索企业与农户和谐共生的形成机制及强化路径,对实现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企业与农户共赢和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刘荣增等将城市和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2个共生单元,从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共生界面、共生关联度、共生协调度出发构建了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城乡统筹水平评价与分等定级,旨在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原经济区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最终实现“三化”协调提供决策参考

2.2共生理论应用于旅游发展研究

主要集中于将共生理论引入主题性旅游协作联盟构建、区域旅游竞合、利益枚关者共生机制。冯淑华.1〕、吴私等引入共生理论,剖析区域旅游竞合的共生条件,探索区域旅游竞合的共生模式和共生机制,以推动区域旅游竞合的整体优化;邹统钎,3〕等通过对旅游生态系统共生要素的剖析和利益枚关者共生机制的探讨,构建了一个稳定、互惠的一体化共生系统,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共生理论应用于农户发展研究

彭建仿等指出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正迈入一个共生的时代,就供应链而言,安全农产品供给是企业与农户互惠共生、协同合作的结果,共生视角下企业或农户的安全农产品生产行为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是巫待解决的问题;罗庆等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农户群发展的共生分析框架,并以河南省孟寨村农户群为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促进孟寨村农户群共生发展的主要思路,研究表明共生理论特别适用于专业农户群的发展研究;王成等已运用共生理论解决不同类型农户协调共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等问题,促进农户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高效,可持续发展。

3研究述评

农业生产空间重构作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组成,其直接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大中空间尺度生产空间布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针对村域农业生产空间实际问题开展重构研究的更少,而以农用地整治、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等为主要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不仅为农业生产空间重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各部分的研究相对独立,且以物质空间发展为主,尚未真正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实现农业生产空间合理有序发展。而新入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之间通过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建立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已打破了乡村传统的小农经营格局,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逐步成为农用地整治、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链接的关键环节,其稳定的竞合关系有助于将主体的发展需求在空间上予以表达,充分发挥农用地整治、土地流转效应,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真正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稳定发展的目标。但在村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紧缺等条件下,当前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村域资源竞争更为激烈,传统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关系亦更为错综复杂,农业经营效益没有保证,如何理清农业经营主体对生产空间的干扰,并进行重构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而共生理论已广泛运用于经济、管理、社会、农业等领域,解决农户与企业安全农产品生产合作关系构建、农户群差异化共生需求、农村居民点集聚区不同类型农户协调发展等问题,可见,运用共生理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成果。因此以微观村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共生视角探究农业生产空间重构路径,引导重构实践,能促进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协调共生和农业生产空间资源要素共享高效、环境共建有序,拓展共生理论应用范畴,丰富乡村空间重构理论和农业经营主体研究内涵,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