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儿童世界——中国论文平台网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8日


教育回归儿童世界,就必须将儿童看作是发展的主体,儿童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儿童是完整而独特的人,切勿“一刀切”,要允许他们结出不同的果实。

一、协调“三重生命”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人也就拥有三重生命:植物性生命、动物性生命和人所特有的精神性生命。这一点在儿童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相对应的儿童的成长也就有植物性的成长,也即身体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长;动物性成长,即人体本能和无意识的出现与成长;精神性的成长。儿童精神的成长还处于萌芽时期,植根于植物性和动物性成长之中,因此,相比较来说儿童植物性成长和动物性成长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三重生命的成长恰恰蕴含在儿童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童话世界中,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承认儿童世界,尊重儿童世界,以儿童世界为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    

然而现实的儿童教育却是与儿童世界割裂开来的,成人没有真正承认儿童独有的精神世界,更没有意识到儿童植物性生命和动物性生命的重要性。可以说我们传统教育弊端的根源就在于三重生命的不协调,甚至可以说完全颠倒。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儿童精神性的成长,动物性成长甚至被完全忽略。  

为了更好地说明三重生命成长的顺序性,在此将儿童的成长划分若干阶段。第一阶段是7岁之前,也即学龄前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成长还主要在于植物性的成长,即精神载体—身体的成长,我们要给予的是关于儿童body的教育,肢体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成长是这一阶段的重点。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好动的,爱模仿的,世界上的一切对儿童都是好的,这些都源于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所以成人要做的就是为儿童的发展创造条件,尽量布置自然、和谐、温馨的环境,尽可能多的为儿童提供所需的资源,主要是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而非课堂,是属“善”的教育;07-14, 15岁,关注的是儿童的mind的发展,这一阶段出自于人内心深处的感觉和欲望支配着人的整体,本能和无意识的发展居于主导地位,感觉先于理智得到充分展现,这一阶段主要实行艺术化的教育课程,并渗透着德性的教育,是属“美”的教育;直到14, 15-18岁,儿童教育才真正的进入精神(spirit )发展阶段,在此之前进行理性教育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心智走向成熟,他会形成个人的判断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抽象的思维,这一阶段才得以实施自然科学教育以及人文社会教育,学习真理,,探索人生,是属“真”的教育。

二、让儿童做自己的教育者

联系前面的第二章对儿童世界的探讨,无论是儿童生活世界的游戏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发展性,还是儿童童话世界的契合性,无不包含着这样一条讯息:儿童生下来就具有教育的双重身份—学习者和教育者,儿童既是自己的学习主体,也是自己的教育主体。尽管这种学习和教育大多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但这也恰恰说明了儿童有自我教育的需要和能力。

儿童的自我教育有如下的特点:首先,儿童教育的需要源自于他自身内部的自我需要,这种学习是内驱动式的、精神性的;其次,儿童的学习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进行的,如同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儿童学习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教育与生活无法剥离;再次,儿童在学习中不断的自我监控、自我改正、自我鞭策,儿童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内部需要不断的吸收有利事物,不断的满足自己的需要并滋生出新的需求,鞭策着自己的成长。但儿童的成长也并非直线式前进,而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获得成长的波浪式前进;最后,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儿童懂的如何从环境中摄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儿童的自我教育是开放的、全面的,教育不仅指向知识,还有情感、能力、道德的培养与提升。  

在这里要求教师将教育的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做自己的教育者也是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的:首先,叶圣陶先生在其“种子说”中说过学生就像种子一样,有要求自己生长的内部动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及时供给养料和适当的环境,让他们发展自我。教师要懂得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要允许他们结出不同的果实;要提供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找寻自己要走的路。其次,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蒙台梭利的“吸收力心智”,皮亚杰对成长中儿童的关心,以及成人与儿童交互关系的提出,都为儿童的自我教育提供了理论根基。另外还有教育者们对教育实践的总结,教育中儿童的缺席,对儿童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的忽视,无不昭示着现实教育的罪恶,重新让儿童掌握教育权势在必行。   

当然,让儿童做自己的教育者,并非说成人就可以缺席了,相反教育可以提供比自然的生活更多的机会来满足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教育的生活能够过滤儿童自然的生活,浓缩儿童自然的生活,有更多的机会与周围的环境和同伴相互作用。但是,这一切必须以儿童为前提,儿童不仅是自己的教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教育者。教师的启蒙作用应该是什么?就好像一个人独自漫步于森林之中,宁静、愉快、轻松、沉思,任凭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大自然中徐徐展开。这时,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在这动与静中更加强烈的体验刚刚的宁静,而在这之前他对这里的感觉一直是朦胧的。教师的引导就好比这钟声,让儿童对事物有更加清晰强烈的感知。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懂得领路的向导,而不是时刻催促他们前进的鞭子。(本文由中国论文平台网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官网咨询客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