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建构道家生态哲学的逻辑、视域与意蕴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1日

自然乃人类的永恒家园。作为自然主义哲学的典范,道家以“道法自然”为宗,其本体论视域富有深刻的生态意蕴。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乃道的根本性质,可从两重意义上理解:其一,“自然”乃自然而然、自己如此、本来如此之义,指道完全按照自己固有的本然之性运化流行。河上公所谓“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吴澄所谓“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皆是此意。因道兼具宇宙本体与价值本体的性质,道性“自然”即在形上高度上为生命的自我产生与自我发展提供了兼具本然性、必然性与应然性的本体依据。其二,“自然”之“无所法”“非别有自然”,并非完全不受自身所处世界的启发或暗示,道体的喻象往往正是水、谷、朴、婴儿、玄扎等自然之物。王弼讲:“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直接从效法自然界(法方、法圆)的向度来理解“道法自然”。自然界的物象成为“道”的简明而生动的隐喻,“道”与自然界呈现出天然的亲缘性。

合而论之,对道而言,“自然而然”体现的主要是抽象性的“自然”,自然喻象则展现出具象性的“自然”,就人类历史的一般经验而言,抽象世界往往在具象世界有现实的根基。维柯说:“隐喻不仅包括那些意味着感觉领域之交流的隐喻,而且还包括那些意味着人与世界的同质性的隐喻。"在道家看来,道与自然万物之间、与自然状态的人(如婴儿)之间具有内在的同质性与统一性。自然界运化发展、周而复始等德性正具有最自然的性质,正是“自然”之道的原初模型与灵感源泉。就此而论,“自然”之道与“自然界”具有内在性、始源性的本质关联。道的本然状态与本质德性正是生态性或生命性,所谓“生者,德之光也”(《庚桑楚》)。道之生态本性在现实中的应然表现即自然的条达畅茂:“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悟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知北游》)立足于此,道家对当时一系列的生态乱象予以深刻的批判性反思。

道家的这种反思是围绕技术展开的,通过反思技术的异化而反对自然生态的异化。在宇宙论高度上,道家塑造出浑沌被‘旧凿一窍,匕日而死”(《应帝工》)的故事,并以之为技术研伤自然的整体象征。在自然万物的视角上,庄子讲:“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周署臀简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置呆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肤筐)))“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在有》)认为技术的滥用会伤害自然万物的性情并从根本上背离天道。在人的视角上,道家认为人作为域中“四大”之一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并对技术会蛊惑人的欲望并栽害纯真整全的人性充满警觉,提出“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天地》)。同样立足于自然主义,18世纪的卢梭在分析技术对自然界的危害后提出:“人要有可能得到幸福,就必须从现代技术的单调工作及其所创造的需要的无限循环中摆脱出来,恢复自然人的某种完整性。"道家反思技术负面作用的视野广阔,涵盖宇宙万物并最终落脚于人,达到了与近代思想家相沟通的高度。道家在痛切批判生态乱象之际也积极寻求自然生态的建构之路,并从理论上提出本然性的自然生态和澄明性的自然生态两条路径。

就本然性的自然生态来说,道家认为,未经人的谋划与操作的自然具有质朴浑沌、生机勃发的性质,所谓“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这种原初境遇具有多重内涵。首先,自然具有本然的淳朴天真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不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以闲静无言的方式领悟与欣赏自然是道家生态哲学的首要内容,本身是对自在的自然的审美观照与对自然的本然性的内在价值的确认。其次,在道的视野中,万物是与人具有同等价值的存在,“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应将尊重、慈爱与救助自然视为基本的生态伦理道德:“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于天下争”,“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建构平等齐一、慈俭不争、救物不弃的生态道德体现着人在与自然万物相处时的道德自律精神与人道主义精神,体现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超越。再次,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与规律,避免对万物真朴之性的栽害,所谓“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而背离常道必将陷入凶险之境:“不知常,妄作凶。"对自然常道的遵循表明人对具有权威性、他律性的客观生态法则的遵从,反映了人在自觉的层面上对自然的深层认知与敬畏之心。马克思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 1962年,卡逊《寂静的春天》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环境革命,“警示人们缺乏远见地用科技征服自然很可能会毁掉人类生存所有必需的资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要之,在充分体认自然自发性、内在性的本然价值的基础上,将体现主观性与自律性的生态道德意识与体现客观性与他律性的生态法则相结合来指导人与自然的相处,避免由“技术图腾”引起的生态灾难并进而建构当代生态家园,这是道家生态哲学的首要智慧。

就澄明性的自然生态来说,道家认为,在本然的自然之外,还有一个经技术改造过但仍然葆有生态化性质的自然。就技术的应然本性来说,“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天地》),良善的技术始源地具有呵护自然本性、展示自然之理从而澄明天道的生态本性。如厄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动刀甚微,P7}C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养生主》),契于自然机理的技术使自然生命在既定境遇中受到的伤害最小化,自然物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梓庆制糠“入山林,观天性,……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由是与!”(《达生》)梓庆以助化自然的形式促成山林之木潜在发展意愿的实现,制成之糠如鬼斧神工。同时,厄丁解牛“为之踌躇满志”,梓庆制糠“其巧专而外滑消”,进于天道的技术在顺从自然物性之际也使人性获得极大提升,人与物俱因天道的澄明而步入自由之境。此即海德格尔所谓理想的技术已“不仅仅是手段”,而成为“天道的一种展现的方式”。庄子曾以桔棉为论:“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天运》)认为技术应该为人服务而不能成为异化人研伤人的工具。道家进而提出“与物为娱”的理论命题:“故圣人……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则阳》)主张人与万物立足生命之道相互尊重并快乐地游戏,显示出道家在肯定技术助化生命发展的工具价值的基础上对技术内在审美价值的追寻,喻示出经由技术而建构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之境的可能性。现代学者提出,当今“环境问题最现实的解决方案可能在于创造替代技术,或积极保护环境的技术”。以生态为本性的技术“可能是使地球再次适于人类居住的唯一方式”。道家关于技术生态本性的上述思考无疑具有丰厚的当代价值。

总之,道家立足生命之道对自然的生态本性进行确认,并对当时的生态乱象进行反思,进而对技术条件下的自然生态建构进行了颇具现代性的思考。当代英国哲学家克拉克指出:“道……提供了一种人的生活与自然相连接的方式。[8」道家珍视生命、与物为娱的观念及技术澄明天道的思想必将为当今人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思想镜鉴。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