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独秀对于青年人的人格塑造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1日

 “人生真义,人生真相”的提出固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所讲述的概念

终究都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达形式,陈独秀要想重建人生哲学,除了这些抽象的概念外,还需要有实际的人格形象丰富其理论体系。“新青年”一词的提出实际讲人生观中“怎么做”的问题,要想使人对其人生哲学有直观的感受就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格形象,并要求青年人当以此为标准。特别在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形象在外界看来早以不是勤劳、勇敢。奴性、落后、懒惰、卑下似乎才是中国人形象的真实写照。

1.新青年的提出

为什么要选择青年这个阶段作为其人塑造的主体?这从陈独秀所信奉的达尔文进化论中不能看出端倪,受进化论的影响,他坚信人类与自然界其他事物别无二致都必须遵循新陈代谢,生老必死,弱旧之物终究被新鲜之物所淘汰。为此他认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删,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事实上,陈独秀选择青年这一阶段,正是一个国家之中最容易接受新人生观的一类人,不仅因为青年人身上所蕴含着希望和创造力,更是因为人生中这个年龄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人生观极易发生改变,这就给陈独秀所宣扬的人生观传播的可能性。

青年何为而云新青年乎?”新旧青年之别,陈独秀认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所差异,“自生理而言,白面书生,为吾国青年称美之名词” “艰难辛苦,力不能堪,青年体弱,不识卫生”都是他所形容当时青年人的词汇,足见当时青年的体弱之相。

论心理上之别,我国青年人满身腐朽之气,脑袋净装着“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以此为人生唯一目的,以至于“人间种种善行,凡不利此目的者,一切牺牲之而无所顾惜;人间种种罪恶,凡有利此目的者,一切奉行之而无所忌惮。”此卑劣行为被陈独秀所痛恨,所以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得通过净化改造之后才能有新的形象,为此陈独秀这样描述他心中的新青年:“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决不认他人之越姐,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从隶属他人之理。”以此段描述可以明显看出,他所希望塑造的理想人格,概括起来就是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人。

2.敬告青年“六义”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新青年”所要遵循的六条准则,实则也就是青年人所要追求的价值取向,分别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以此六点价值原则所形成的理想人格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新青年是拥有独立自由人格的平等主体。封建伦理纲常束缚国人,一切以“他人”之言行为准绳,不以自身为本位,不能对善恶有客观的评价。想要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就需要挣脱旧的人格束缚,以达到陈独秀所讲的:“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个人实现独立自主,必将会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各种旧的宗法制度在自我独立实现的同时将会被打破,新的价值原则将会被确立。陈独秀关于“解放”的言说,表面是实现自我价值,实质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

    其次,青年要想改变必须立足于自我的奋斗而不能依靠他人。“自动的解放,正是解放底第一义。”自我有了进取的觉悟才有“解放”的可能,任何外部强加的“解放”行为都是空话,必须从实际出发,任何积极向上的事情都要亲历而为。

    最后,新青年要有联系发展的眼界。陈独秀讲道:“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涂,万无保守现状之理。”新青年必须与时俱进,拥有进步的发展观,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近代中国闭关锁国,自予天朝大国,认为西方文明不过是“奇淫巧技”,然则就是这种心态,让大部分国人守着旧的的宗法制度而不知变通。而与此同时,整个世界在不断发展,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欧洲用坚船利炮叩开我国大门,也打碎了国人的大国梦想。其实质皆因没有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历史,在第一章我们讲过陈独秀认为人有“向善”性,这种向善的趋势使得人类不断完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所以新青年就应该有冒险进取之心,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终究才能推动历史进步。

3.人生幸福

    新青年要先重实利后兼顾虚文道义。圣人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和利在此分别对应君子和小人,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一对。个人利害得失大多数情况都不符合“义”的标准。但孟子关于义利的关系的主张则是物质利益决定着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低,他讲道:“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这实际就等于肯定物质决定着人们道德原则,虽然孟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仁义”,但是在“仁义”的基础上,他要求统治者需要给人民物质的实利。他讲道:“圣人治天下,使有寂栗如水火。寂栗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关于义利关系解释似乎更加符合实际。

陈独秀关于实利的观点是其人生观中特点,他认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诳人之事也,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数,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纲常伦理所教导的价值原则虽然存在于青年的脑海中,但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现实局面使得青年只重虚义而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虚浮。国人的实际状况让纲常说教显的未免有些不合时宜,陈独秀上述之言揭露了这种现象,肯定了“利”在塑造国人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并且他还主张重实利不等于是极端的个人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只注重物质,不讲任何道义而言,陈独秀所讲的“重实利”实则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和推动道德文明进步的目的,此二者有本质区别。为此他说道:“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与厚生利用之一涂。”社会的种种发展终究围绕“利”这一基础,其最终目的还是朝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重实利”引申到人生幸福的问题上,陈独秀同样无不在表达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愿望。人性欲望(天性一求幸福避苦难)获得满足在陈独秀的人生哲学中是着重强调的一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的实现都是以享受人生幸福的前提去谈论的,这使得他的人生哲学更具实际意义。这种人生幸福的获得并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体现,而是强调关于个性发展与对社会贡献的相统一,必须兼顾个人与社会二者利害得失。为此,他指出青年的人生幸福观当有五种:“一曰毕生幸福,悉于青年时代造其因:二曰幸福内容,一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要,而发财不与焉;三曰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四曰自身幸福,应以自力造之,不可依赖他人;五曰不以现在暂时之幸福,易将来永久之痛苦。”以此五条为准则,以达到“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人生理想。

4.人生信仰

人生信仰是一个人生存的信念和动力。陈独秀“五四”运动前期的人生哲学始终主张用“科学”和“民主”的原则去改造旧文化,发展新思想,这二者同样也是陈独秀进行人生哲学重建的核心和动力。他始终主张用“科学”精神去探求一切事物,将青年人人格中灌输科学信仰是陈独秀人生哲学一大特点。何为科学者?他答道:“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科学即理性,用一个理性的态度,去观察事物,考量事物,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时,“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周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各个方面的落后在他眼中皆是因为人民没有科学信仰所致,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落后。陈独秀将国人人格中注入科学理性,希望由个人认识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各方面发展,为了就是改变国贫民弱的局面,并且他还强调科学和哲学以研究实际问题为本,以此原则来观察周围事物,这一切理论为之后他转向唯物主义人生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再谈“民主”,陈独秀早期的“民主”思想,宣传主权在民。谈“民主”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当时的专制统治,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宣传“民主”信仰就是希望唤起国人对自我权利的重视和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他所畅想的就是在民主的社会中人人拥有科学的精神,这是陈独秀的人生信仰,也是他重建人生哲学目的和动力。

纵观陈独秀对于青年人的人格塑造,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考虑青年人作为一个个特殊个体之间的差异,忽视青年阶段的特殊心理等等。不过,陈独秀对人格塑造的论述既有强调积极进取的内在修行,又有外在的注重实利、科学精神,这些都是十分难得。陈独秀还处理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这较之前的人生哲学来讲无疑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