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村老人农业的典型特征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1日

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对于华北平原而言,老人农业具有现象普遍化、年龄高龄化和农业生产去机械化等典型特征。  

1. 华北老人农业现象普遍化    

L村为例,在村生活者均为55岁以上的老人和在村上学的孩子,中青年人大多在外打工,青年人大多一年回家一次,且在家时间短暂,中年人多为季节性务工,农闲外出务工,农忙回家务农,但田间管理等环节基本都由老年人负责完成。这一现象,在以L村为典型代表的华北地区极为普遍。据了解,村庄现有55岁以上的老人群体中,只有三户不种地,一户为王大爷老两,为退休干部加教职工家庭,子女常年在外工作,且有退休工资,生活有保障,允许他们不种地;一户为张大爷,年龄偏大,老伴去世后精神消沉,刚好有一技傍身,晚年生活没问题,于是也便把自家的0.13公顷承包地以每公顷7500元的价格流转了出去;最后一户比较特殊,是村里的老单身汉刘大爷,今年60多岁,村民公认的“好吃懒做大懒汉”,旱在村庄大户流转土地之前他便把自己的承包地交给了邻居耕种。除此之外,在村生活的老年人,基本都在种着自家的承包地,且不会轻易放弃种地。    

2. 种植主体高龄化    

据了解,在L村,从事农业种植的这一老年人群体,年龄多在55岁到75岁之间,且只要身体允许,75岁以上者大有人在,据当地村民介绍:    

“村里的老年人,只要能动弹的,基本都在种地,不种地,吃啥?”  

调研期间,适逢当地秋收季节,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老人的身影,他们不仅在自家地里忙活,有时还扮演着“拾穗者”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当地老人的这一年龄分布,普遍高于南方宗族性村庄中的老年人。以L村王天中家为例。王天中家现有自己大家庭10日人的承包地,外加村中另一户村民的承包地,属于头流转,共分四块地,共计1.03公顷。农闲季节的田间管理、打药、灌溉等工作基本都由王天中71岁的爷爷和72岁的奶奶负责,农忙时节,其大儿子才会从南京赶回来“收麦”和“收秋”。    

3.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去机械化    

对当地老人而言,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能用人力完成的,他们一般不用机械,尤其是需要花钱请的机械,即最大限度地以自我剥削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对他们而言,保持成本最小化、单位产量最大化的高土地生产率是一贯的追求,这一点与大户追求高劳动生产率的经营逻辑迥异。以秋季玉米收割为例。据介绍,当地这两年出现了玉米收割机,1公顷1200元,但据了解,只有种地比较多的大户才会选择使用,小农一般不用,问及原因,当地村民介绍道:    

“秋季农忙时间长,又灵活,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干,家里人多就干快点,人少就干慢点,秋季里又不急。” 更为关键的是,机器收割1公顷1200元,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因此,当地小农,宁可采用最原始的全人工作业,也不会选用机械收割。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