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质结构的哲学透视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3日

“精神”之谜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和精神病学等诸多学科探索的焦点问题之一,然而却很难给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答案,对于“精神”一词含义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有人把对“精神”的研究形容为一个“黑洞”问题。黑格尔就说:“关于精神的知识是最具体的,因而是最高和最难的。“精神”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它似乎是一种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存在,很难被直观把握、精准透视,但它又确实存在着,而且之于人又具有绝对的重要性,是人的本质体现。马斯洛曾深刻指出:“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叫人不仅仅是具有肉体的生命体,更是具有“精神”的生命体,“精神”甚至成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唯一标志,也是人成为世界主宰者的根本标志。要想走进神秘的、隐性的“精神世界”,需要对“精神”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清晰的概念可以揭示出事物本质属性,为人们认识事物和研究问题奠定基础。概念的分析主要是哲学学科的任务,而且在哲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黑格尔就说过:“在哲学中,如果想不用概念立论,那就没有参加谈论的权利。”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精神”的本质内蕴    

在哲学学科中对于“精神”的研究最科学、最理论化的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常把“精神”“意识”“思维”等看作同一意义的概念。《辞海语词分册》对“精神”的解释就有:“与‘物质’相对。唯物主义常将其当作‘意识’的同义概念。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川其实,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里也常常体现这种思想,如在解释“意识”“思维”时,“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把“意识和思维”均是当作具有相同意义来使用,而在解释“精神”时,马克思、恩格斯又把“精神”同“意识、思维”一样都看作是人脑的产物,具有相同性,“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物质的最高的精华—思维着的精神”“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这些规律在一定的阶段上—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必然在有机体中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这些论述都可以看出马恩思想常把“精神”与“思维”“意识”看作是同义概念。因此,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精神”的内涵时,会出现以“意识”“思维”等作为替代词,其意义指向都是限定在同义范围内使用的。

二、哲学视域中“精神”内质结构的分层    

现代医学对疾病检查的手段越来越精密,如LT检查方式,它可以深入、分层扫描病灶成像,准确揭示疾病产生的原因。为更深入认识“精神”的本质,我们也可以模仿LT检查法对“精神”的内质结构进行分层级透视。    

应该看到,在对“精神”本质的理解中,对关键词“反映”的理解是认识“精神”本质的“钥匙”。这里的“反映”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摹写”,即对客观世界信息的简单输入而成像。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讲究的“发展、创新、实践”等可知,“反映”活动应是包括“摹写”和高于“摹写”的“抽象”以及更高的“创造”的统一,如列宁就把“反映”看作是“感知、抽象、形成规律等”一系列的过程,“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的过程”。马克思也指出“观念”“意识”的东西不是外在事物简单搬挪到大脑,需要在大脑中进一步加工、组合、改造。现代心理学在对“意识”的结构分析中,也是把“知(由认识而理性智慧)、情(情绪情感)、意(意志、观念、信念)”作为其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这里的“反映”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对信息简单感知—“反应”、对信息抽象加工—“反思”以及对信息创新重构—“升华”。

三、“精神”内质结构中“三个世界”的划分及思想资源佐证    

从对“反映”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外在世界通过人脑的“反应”“反思”和“升华”几个主要流程“进入”人脑后不断积淀,便形成了人的“精神”,这是对“精神”进行的“分层”剖析,其实也是对“精神”的结构层面以及各个层面包括的内容的展现。因此,我们可以说,“精神”主要是以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产生以“情绪情感”“理性”和“价值信仰”为代表的“映像”,三者构成“精神”的主要内容。它们在逻辑关系上由内至外分为三个层面,其中“情绪情感”可看作是“精神”的最外层,第二层是“理性”,内核应是“价值信仰”。依据这样的认知,复杂的“精神”结构很明显可以划分为“情感世界’川理性世界”和“意义世界”三个“世界”,这三个“世界”的划分也可以得到中外思想家观点的佐证。    

中国文化一直致力于“精神”体系的构建,用来指导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冯友兰在谈论人生精神境界时,把精神境界分为“本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四个层次。自然境界是最低级的存在,功利境界比自然境界稍高一点,更高的是道德境界,最高的是天地境界,这里把人的精神境界从低级向高级划分了清晰的层次,在本质上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精神”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四、“三个世界”包纳内容的哲学透视    

“精神”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世界”,能够得到很好的佐证,那么,三个“世界”里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情感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层面,是“精神”直接表现在外的层面,“情感世界”的流露反映一定的“精神”面貌。一个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感时花溅泪”,我们常会说这个人“精神”柔弱,意思就是如此。情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精神意识,是生命自然原初表现和存在方式。“讲人的存在问题,就不能没有情感。因为情感,且只有情感,才是人的最首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可见,“意义世界”是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成为“精神世界”的核心,正如凯瑟琳·麦金尼斯一迪特里克所说:“对自我的超越、对意义的求索和与他人联结的需要等精神最核心的元素常常会在人生回顾中出现。”这个系统的搭建常常是由“价值、信念、信仰”的确立来完成,它们也相应构成了“精神”结构中的“意义世界”的内容。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