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质寻求问卷的编制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3日


 1 被试    

本研究共收集两批独立的被试,被试均为普通大学生。其中一批被试作为探索因子结构的被试,即探索样本;另外一批被试针对探索的结果进行验证,即验证样本。探索样本共814人,有效被试795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373人,2人未报告性别,M =20.059验证样本共包含被试458人,剔除空白问卷和胡乱答题的被试后,有效被试449人.其中男性112人,女性322人,8人未报告性别,M:t.}=19.634, 51片1.730. 511.404.   

2 测f工具   

2.1 矛盾寻求问卷  

  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矛盾寻求是单维度的问卷,测量自我动机中主动寻求自我概念中的矛盾性的程度。根据这一理论框架,经过访谈与专家讨论,初步编制11道题目,经过144名大学生被试的初步施测,删去3道语义不清晰的题目,最后确定的问卷为8道题目。问卷采用7点李克特式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o  

  问卷编制的原则总体上与研究一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自我矛盾性问卷中未设置反向计分题目。未设置反向计分主要原因是根据自我矛盾性的理论,矛盾寻求与矛盾回避是两种不同的动机,两者的作用机制彼此独立,因而两者不应视为同一尺度上的两极。换言之,矛盾寻求问卷的低分应该代表“不寻求矛盾”,而非“矛盾回避”。此时设置反向计分题,实际上测量的是“矛盾回避”,会产生概念的混淆。

   2.2 自我提高动机    

采用Gtegg, Heppet和SedikideS等人((2011踢制的自我动机问卷中关于自我提高动机的两道题,测量被试的自我提高动机(Self-imptovement motive) (SedikideS & Heppet, 2009)。两道题目分别为“总体而言,我喜欢听到别人说我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和“总体而言,我希望发现我能够通过努力使自己获得提高”。被试在7点李克特式量表上评分。I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tonba(h a =.629.  

 2.3 成就动机表   

 使用GjeSme和Nygatd(1970)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 The A(hievement Motive S(ale )测量被试的成就动机,使用由叶仁敏和Hagtv叫1992译的中文版.该问卷包括两个分量表,分别是趋向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每个量表15道题目,一共30题。本研究中使用5点李克特式量表计分。该量表两个维度的信度均较高,其中趋向成功动机分量表的(tonba(h a=.856,避免失败动机的(tonba(h a =.888.

   2.4 其他问卷   

 与研究一相同,使用《ToSenbetg自尊问卷》( (tonba(h a ) ,《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  ( (tonba(h a ) ,《大五人格问卷》( (tonba(h a ) .    

3 程序    

所有被试均集体施测,被试首先填写人口学信息。施测者朗读指导语后,被试即填写问卷。最后由施测者简单检查是否存在空白回答,并将明显空白、胡乱回答的问卷直接剔除。探索样本中被试完成所有问卷,而验证样本仅用于验证因子结构,被试仅完成《矛盾寻求问卷》。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描述统计由表巧中的描述统计结果可见,被试在矛盾寻求问卷上的得分总体接近正态分布。   

4.2 项目分析  

  根据理论的问卷结构计算量表的总分,以此为基础检验题目一总分之间的相关。结果见所有题目与总分的相关均在.585-.935之间,所有相关均达到.O1的极显著水平.

4.3 因子分析

首先使用探索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考察《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结构。KMO系数达到.836,且Battlett球体检验显著,表明该样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研究一相同,使用主轴因子法(ptin(ipal atiS fa(toting)抽取公因子。使用主轴因子法(ptin(ipal atiSfa(toting, PAF)抽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法(vatimat)进行因子旋转.结合特征值为1以上以及碎石图,判定公因子数为2个,可解释方差的53.049%。表中可见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结构。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存在两个共因子,因子1对应第2. 3, 4, 5题,因子2对应第1, 7. 8题。题目6的因子负载较低,删掉题目6后,探因则可得出与理论相符的单因子模型。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这一单因素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检验。与之进行对比的竞争模型是原始的8题目的单因素模型,以及删去第6题后由7个项目构成的两因素模型。同时,使用验证样本与探索样本进行对照,检验模型的跨样本适用性。

   此处主要考察三个模型:模型1为理论上的8题目的单因素模型,模型2为通过对探索样本进行初始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的两因素模型。两因素模型仅包含7道题目,其中第1, 7, 8题属于一个维度,而第2, 3. 4, 5题属于一个维度。模型3是删除第6题后的单因素模型。    在每个样本中,模型之间两两差异均显著。比如验证样本中模型2与模型3的卡方变化最小,但是两者的差异仍然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亡1 I .972, Dat}l, p=.0010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两个样本中,删除题目6均能够显著提高模型拟合程度。单因子模型和两因子模型的比较则存在差异。在探索样本中,两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远好于单因子模型,在验证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拟合虽然比两因子模型略差,但本身拟合程度己经很高、考虑到问卷的理论模型是单因子模型,两因子模型在理论上不易解释,且在两个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本身较好(唯一的不足是探索样本中单因子模型的TMSEA略高),本研究仍然采用删除题目6后的单因子模型作为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结构。  

  4.4信度    

在本研究使用的两个样本中,(tonba(h'S。值均较高,在探索样本中(tonba(h'S a为.811,而验证样本中(tonba(h'S a为.782a为计算重测信度,独立的“名被试分别在半个月时间段内填写两次问卷,最终51名被试完成两次测验。针对这一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可见矛盾寻求问卷的重测信度较高=.7300   

4.5 效度  

  与研究一相同,采用《矛盾寻求问卷》的因子分与相关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为其提供效度证据。由于因子结构可能存在争议,分别根据单因子模型和两因子模型计算因子分。从相关分析的结果中可见因子一与自尊(t=196)、趋向成功的动机(t=..467 )、自我提高动机  ( t=.556 )、外向性(t=.215 )、开放性(t.=359 )、宜人性(t=.244 )、尽贵性(t=.176)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因子二与趋向成功的动机(t.367 )、自我提高(t.433 )、自我概念清晰性  (t}-.161)、外向性(t=.122 )、开放性(t=.295 )、宜人性(t=.117)、尽责性(t=.121)均存在一显著相关。矛盾寻求的两个维度均与神经质不存在相关(pS>.120 ),表明情绪稳定性等神经质对应的人格特征均与个体是否主动寻求与自我相关的矛盾信息不存在关联。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因子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t=.838 ),与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结果类似,但是两者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联存在区别。比如,因子一与自尊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t.=196),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t=164),但因子二均与这两个变量不相关。此外,因子一与自我概念清晰性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因子二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存在显著负相关(t=161)。这一结果表明两个因子可能确实存在实质的区别。

  4.6 矛盾寻求因子分的描述统计  

  基于探索样本,选取7题目的单因子模型的因子分,考察被试矛盾寻求得分的差异与分布。由图7可见,被试在矛盾寻求上的得分总体上接近正态分布,这一点也与数据的偏度(-.153)与峰度指标(.466 )相吻合。因子分的全距为5.451,也表明被试在矛盾寻求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并非完全相同。   

5 讨论    

本研究编制了《矛盾寻求问卷》,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基本支持了理论上的单因子模型,同时,本研究为《矛盾寻求问卷》提供了初步的信效度检验。虽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产生了两个因子,且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两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更好,但是基于理论以及可解释性的考虑,本研究仍然认为单因子模型更适合该问卷。  

  首先,虽然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两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更好,但是无论是探索样本还是验证样本中,单因子模型本身的拟合指数已经很好,不宜仅因数据上的拟合指数作为判断因子结构的唯一指标。完全依赖数据驱动会很可能会导致数据上更“漂亮”,但理论上无法解释的因子结构。比如,在数据驱动下,更复杂的模型倾向于会使拟合指数提高,但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其次,即使在两因子模型中,两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极高,表明将两者人为划分开的意义不大。最后,从理论上,单因子模型更有理论依据,而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两因子模型无法解释。  

  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出现两因子的原因是复杂的。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删去的第六题对应的是自我矛盾性中自我概念内部的矛盾维度。这一题目的因子负载较低,删除之后反而能够显著地提高模型的拟合指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自我概念内部的矛盾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被试可能从未想象过这一可能性;对题目内容的陌生,加上这一题目的表述本身显得不够清晰,使得被试可能难以理解题目的含义。另外一种可能是,相对于自我矛盾寻求的其他现象,寻求自我概念内部矛盾是一种独立的,存在高度特异性的动机模式,因此与其他题目的关联并不紧密。对于这一题目的测量可能需要单独的问卷,而且考虑到人们往往很少意识到这一动机,外显的问卷的效力可能十分有限,需要借助投射测验等间接测量方法.  

  在探索样本中,单因子模型拟合程度与两因子模型的差异较大,其中两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极大地提升了拟合指数。然而在验证样本中两者的差距不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样本间的差异。理论上的单因子模型在两个样本中的拟合指数都可以接受,而两因子模型在理论上无法解释。另外,两因子模型的两因子间高度相关,也表明单因子模型更为合理。(本文由论文平台网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官网咨询客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