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学相知”的师生关系 提高中医教育的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5日

中医开办高等教育60年来,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较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造就了大批中医专业人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却未得到有效保障,致使“乏人”问题虽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乏术”问题则日益严重,这也成为中医生存危机的根源或症结!为此,业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在进行探索与争鸣,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如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达成共识,整体质量下滑的势头并未得到明显遏制。

中医学具有特色鲜明、完整的理论体系,其认识论上的整体观念与方法论上的辨证论治,构成了迥然有别于西医学的思维模式,进而也形成了有别于西医学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人才培养规律。正因如此,中医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遇到更多的障碍。这些学习障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很大影响,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据了解,中医药院校以往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多着眼于教师“教”的方面,如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学”的过程,尤其是对专业学习障碍关注度远远不够,导致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一热一冷”的局面—教改呼声很高,热热闹闹;学生呼应不够,冷冷清清。许多教改项目因此以“成果”的形式束之高阁,很少在教学中运用,并得到学生认可,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教学相长”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知”则是笔者根据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有关师生关系的一个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教学相知”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转变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关于“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处自《礼记·学记》。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教学相长”的认识学界则尚存争议,主要观点有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相长”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毛礼锐等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即认为“教学相长”“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王炳照等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也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主体是教师,理解为“教师施教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即教师通过教而促进自身的学”。如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认为,“‘教学相长’的本意并非指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上述两种观点根本区别在于,“教学相长”中的“教学”究竟指的是所涉及的主体还是主体行为,即是教师之“教”、学生之“学”,还是教师之“教”与“学”。认为若从其语境而言,第二种观点似为其本义;若从“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角度讲,第一种观点无疑更加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2关于“教学相知”   

“教学相知”是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了解。这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特别强调的一种师生关系状态,也是对关于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维系一定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特定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 1教育关系   

这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建立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这种关系是从教育过程本身出发,根据对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各自承担的不同任务和所处的不同地位而确立的。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学生一般是参与者、学习者,因而传统的教育关系一直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和主体地位并未体现出来。

2.2心理关系   

在教育关系之外,师生之间还有因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交往和情感交流所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种心理关系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能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进而有益于最终的教学结果,并会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良性影响。

2.3 伦理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生的道德观念有很大部分是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得的,教师的情趣、情调、情操、情怀都会发挥示范或样板作用,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很多人走向社会后的行为准则或言谈举止都可以程度不同地看到当年某些老师的影子。在当代社会,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已成为师生伦理关系的基础。  

 “教学相谐”是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状态,就必须在树立“师生平等”理念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相知”。毋庸置疑,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欲教学相长须教学相知  

 教学任务须由师生共同完成。只有师生准确把握各自的角色定位,紧密结合、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换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做到教学相长,必先做到师生教学相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的话精练而准确地道出了老师教学的三个基本职责或要索。此三者并列统一,缺一不可,同时又分有层次,各有侧重。   

“传道”是教学的最高层次,包括传“做人之道”与“专业之道”。传“做人之道”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主要通过感动、感染与感化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上,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表达对专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传“专业之道”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专业索养与境界,要注重方法学习与思维训练,做到“授人以渔”及“教学生学”。   

“授业”是教学的具体目的,即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高为师”,老师“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高校,学生评价老师有很多个关注点,但最关键的还是专业水平,因而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是一个老师永远的任务。而对于学生来说,学好专业是将来从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解惑”是“传道”、“授业”的保障措施。学生在处世与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疑惑和困扰,这些都有赖于老师给予帮助。①要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注意观察,对其生活中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其尽快走出困惑。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善于观察的习惯及敢于质疑的精神,并切实掌握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传道、授业、解惑,构成了具有一定层次性的教育的整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老师注意换位思考,做到“亦师亦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专业状况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亲近感,进而“亲其师则信其道”,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难理解,只有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才能“辨证论治”,有的放矢。这就是所谓的“向问题学习”“向学生学习”,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

4 在中医教学中建立“教学相知”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中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或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实施依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中规中矩,“我讲你听”,一灌到底,其间很少注意学生的感受与需求,更没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这种唱“独角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很难得到学生的呼应,不会收到预期效果,而且也直接影响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因为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医学形成了具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的独特体系,也构成了迥然有别于自然科学(西医学)的思维模式,进而也形成了有别于西医学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及人才培养规律。也正因于此,学生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也就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如怎样调整知识结构、建立中医思维习惯的问题,再如同步学习现代医学课程时、怎样及时转换思维模式以避免思维混乱的问题,等等。而这一系列学习障碍,都使得专业思想的建立极为不易,时常会出现困惑、迷茫和动摇。试想如此状态怎能做到专业思想的稳固、学习兴趣浓厚?这种状态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势必造成培养过程的“夹生”及培养质量的“折扣”。   

在中医教学中应转变教育理念,建立“教学相知”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交流,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发挥引导作用,既注重整体,又关注个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敢于质疑与批判,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