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矛盾性的结构——中国论文平台网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6日

“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尤其是近年来,自我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乃至认知神经科学中都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自我的研究中,自我一致性一直是受到研究者关注的问题(Shtauget, 1975).然而,从Allpott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到,自我不仅需要通过驱力降低的动机过程达到自我一致性,也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追求自我的不一致性,挑战新的自我领域,因为只有面对不一致、矛盾、风险的信息,个体才有可能获得成长。很多情况下,人们需要保持自己还有成长空间、可能性的信念。否则,缺少机会和前景的自我会使个体失去生活的意义(MatkuS&NutiuS, 1986)

然而,在以往自我的理论中,自我往往是个阴暗的存在物:为了维护自我概念的一致性,人们会扭曲对关于自己的信息以及对他人的反应的认知,为的是使自己显得“伟光正”、“自己的理论、预测永远正确”。虽然人的自我可能确实有这一面,但是主观的体验告诉我们这似乎不是全貌。对于积极努力的、上进的人,寻找自己的缺点,直面自己的不足,追求不断提高似乎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挑战的过程有时候显得是在“自虐”,这些行为在自我理论的视角下显得很难解释。己有的自我理论会倾向于将这样的行为解释为自我不确定、不安全的表现,是因为当事人自尊受挫所以在学习、工作上超人般地努力以弥补低自尊带来的消极体验。与之类似,不断追求完美也被贴上“完美主义”的标签,从潜藏的语义上看隐隐带有贬义,有将这一现象病态化的倾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君子”的典型表现一‘吾日三省吾身,一在当代自我理论中,被概念化为“自我批评”( Self-(titi(iSm ),属于低自尊的一种体现。

按照这一思路,似乎拥有健康的自我的个体是这样的一个人:拥有合适的自尊,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因此自我非常稳定、清晰,“一百年不变”。他会修改自己的记忆以使自己显得正确,降低自己对过去的能力的评估,以显得与现在相比自己在不断提高(SedikideS & Heppet,2009)。他会迅速忘记所有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表现,或者重新解读这些表现以符合自我概念  (自我验证)。任何人只要超过他,他就疏远与此人的关系,以免威胁到自己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维持模型).他并不需要努力,凡是自己表现不佳的领域他都觉得对人无足轻重,凡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则觉得是人类必备的美德(自我强化)。通过这样的认知扭曲,他对自我非常有把握、非常自信,因而会很平静地认为自己“高大全”、“伟光正”。

这些理论观点确实犀利地揭示了自我的一些现象与动机,但由这些理论建构起来的“自我”,似乎与我们主观体验到的自我相去甚远。如果真正在生活中遇见这样的一个人,估计不会有多少人认为拥有这样的“自我”的人是健康的.如果将这样的现象解释为几乎所有人均没有认清自我的阴暗本质,或几乎所有人的自我都不健康,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80年代以降,自我研究中出现少数研究者开始关注“自我批评”等东方文化中与西方自我理论不符的现象。这一过程中,关于自我强化、自我验证的文化差异的研究日益增长,人们对东西方文化中自我概念的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总体而言,这一系列研究仍然有很多不足。首先,这些试图挑战西方自我理论的研究,被顺利地归为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表明这些与西方主流自我理论不符的现象并不会影响自我理论的正确性,至多表明在社会心理学版图的边疆地带存在一些特例。其次,即便在文化心理学的领域中,关于东方文化背景中的研究也尚未从理论上解释这种独特的“自我”的功能。似乎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之所以进行自我强化理论视角下“消极而负面的”自我批评,只是因为文化规范许可这样做。第三,这一系列研究常常倾向于夸大东西方自我的差异,同时倾向于忽视两者的共同性。事实上,自我批评、主动接受自我挑战的任务(含有大量自我威胁的信息),绝非东亚文化所独有,而且实际上想象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成功的企业家、运动员、政治家、工程师、学者、艺术家完全缺少自我批评、自我挑战的精神反而是很困难的。   

 因此,当前的研究需要重视目前主流自我理论存在的局限性。目前己经有少量研究在这一方向上作出了成果。比如,有研究者发现,在努力学习困难的理工科知识时,传统上重要的自我动机(如:自我强化,“学好这些知识能使我变得更好、赚更多的钱”)的激励力量实际不如超越自我的动机(Self-ttanS(endent“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不辜负含辛茹苦的妈妈的期待”)(Meaget et al., 2014),因为业己公理化的理工科知识需要大量练习,并且在初学阶段无法理解其实际应用,显得极其枯燥,无意义,进而可能消解自我动机的基础:在自我强化动机的驱使下,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自我欺骗来获得满足,无须花精力学习;在自我提高动机的驱使下,一个人可以通过“修改”自己的过去能力水平以使自己显得有所提高,而不需要真正花时间学新知识。超越自我的动机常常指向个体外部的社会联系,反而使得枯燥的理工科知识立刻具备了实际的意义。

与之类似,以往自我理论中对自我一致性的追求贯穿了许多理论与现象,但是自我一致性可能并不是个体自我的全貌。在特定情况下,个体很可能主动追求自我矛盾性。假设自我的概念完全确定,周边世界的反馒已经绝对无法威胁到它的连贯性,也无法进一步提高自我评价。这一情况带来的恐怕并不是安宁,而更可能是乏味、无聊。此时,个体会试图追求新的反馈,以获得变化的可能性,即便这样的反馈可能威胁到自我概念的连贯性,可能降低自我评价。这一效应主要存在于自我概念的核心方面,对于自己并不看重的自我的侧面,这一效应可能会较弱,甚至可能不存在。

因此,我们假定对于重要的自我领域,人们的自我追求一致性,但是当自我一致性达到之后,个体便会试图追求不一致性。因为不一致的信息提供了进一步确证、扩展自我概念适用性的机会。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总体上个体的自我在矛盾与一致之间不断地变化。正是在这一搁置对一致性的追求、寻求自我矛盾性的过程中,个体才获得了成长与发展。(本文由中国论文平台网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官网咨询客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