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儿童世界的基本原则
论文作者:草根论文网 论文来源:www.lw360.net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8日


在上文中,我们己经详细而系统的阐述了儿童世界的秘密,总的说来,儿童世界是儿童生活于其中的,自身正在经历、体验、创造着的,诗意、纯真、新奇而又流动的儿童专属世界。自发式的学习一直渗透在儿童世界的全过程。我们的教育只要抓住儿童世界中的成长点并加以强调和引导,儿童便可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获得稳定而快速的成长。但正如前所说,现实中的教育却抑制了儿童的成长,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教育与儿童世界的割裂,本该融为一体的两样事物如今却如两条平行线,永无相交之日,那么儿童也就无从获得真正的成长。有鉴于此,将教育的权利归还给儿童,让儿童做自己的教育者,教育回归儿童世界的基本原则就是儿童教育生活的融合,据此提出了两条原则:自由原则,需要原则。

(一)自由原则  

承上所述,儿童的成长是一种内发式的成长,儿童的内在冲动决定了它发展无限可能性。正如康德所说:人类理性是自然的杰作。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也即必须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然而天性不可教,教育要敬畏天性,因天性而改变自身。顺应儿童天性成长并非取消教育,让儿童完全回归大自然,完全放手不需要做些什么,而是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并提供适宜的刺激物,为儿童天性的成长提供条件,给儿童充分的发展自由,包括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  

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概念是由周国平先生在其《周国平论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在这里加以复述。教育意在让人获得充分的自由,当然这种自由是指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内在自由”也即指人的实现,一是人的天性得到健康发展,人的好奇心、慧根、求知欲、想象力等等,这正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的“内在自由”是指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人格,这是根据爱因斯坦对内在自由的界定发展而来,即“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而能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思考是指既不屈从于任何外部的精神权威,也不攀附于任何现实政权的力量,而是在追逐真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判断分析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形成独立人格的先决条件,培养独立的人也是教育的目的。  

而要想真正的实现“内在自由”就要求教育提供充足的外在自由,包括时间的自由,思想言论的自由和良好的环境氛围。古希腊时期,教育的意思就是闲暇,是指人们结束了日常的事务有足够闲余的时间来学习和沉思,从而获得新知的生长。所以教育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自我学习,使天性得到发展。正如卢梭的一个谬论所说: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不是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在他着‘来误用时间比浪费时间还要严重,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没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所以与其压迫着儿童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不如让出时间让儿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同样的,要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养成,还要提供充足的学术自由,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而教师则是构成这个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渲染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好教师自身构成的氛围对学生有着本质的影响,就像林语堂形容的牛津和剑桥教授们的教学一样“他们把学生叫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海阔天空的聊天。学生被他们的烟雾和话语熏着,就这么熏陶出来了。”正是这种氛围和品质的熏陶才能让人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强行灌输。

一个正常的儿童是需要时间思考的,非正常的儿童才会对物体立即表现出兴趣。正常的儿童会长时间的观察事物,儿童越小,时间越长。有了自由,儿童就能正确选择自己想要摆弄的东西;因为越摆弄越有兴趣,他就会不断地重复摆弄,精神就变得专注;在长时间的专注的摆弄过程中,他慢慢地感知到了事物的本质,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了解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也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而教人轻信的教育很快会导致精神的霉变,只有不断地保持精神的张力,自由的求知探索,才能取得些微的应有的进步。

(二)需要原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每个人都有他的需要,具有指向性和对象性,马斯洛更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任何违背人的需要的要求或管理都只会带来失败,而人类发展史也早已证明推动人类发展的不是其它正是人的需要,同样推动儿童发展的也不是别的,更不是外部的力量,而是他自身的需求。正如前文所说,儿童的发展源自于其内在的冲动,这种内在冲动就是儿童的内在需要。可以说,儿童的成长正是他需要的成长。教育的眼光,正是成长的眼光,以此眼光来观儿童的发展历程,需要注意三点:  

首先,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人的需要更是如此,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证实了人的需要是不断提升的,儿童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因此不同历史阶段的儿童也会产生不同的需要,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需要。在鲁迅那个年代可能一本《山海经》就可以大大满足孩子的需要,当代的儿童却是对游戏、电视、网络充满着渴求。同时,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婴儿需要的是亲人尤其是母亲的怀抱,但对于2, 3岁的幼儿来说需要的是走路、跑步的自由,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需要的是人格上的自由。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来创造不同的条件来给予满足。   

其次,要对儿童的需要加以鉴别,不仅满足儿童现时的需要,还要提升儿童的需要层次。儿童的需要尽管来自于其内部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是有益于儿童的成长,都要求被满足的,如果一一满足儿童的需要,那无异于纵欲。但儿童正常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会阻滞成长,甚至带来生命的灾难,教育的困境就在于此。要对儿童的需要进行甄别,就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真正的了解儿童世界,了解儿童的需求,否则错过了儿童发展的最佳时期就难以补救。同时,我们的教育也要有意识的提升儿童的需要层次,引导儿童走到正确的方向,不能沉浸于低级的需求。  

最后,儿童的生长需要,有其自身的节律,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也因此,我们为儿童的发展划分出了“关键期”和“敏感期”,这些也是教育者必须要理解并尊重的儿童发展规律,并以此作为教育行动的指南,不“守株待兔”任其发展,也绝不做“堰苗助长”的事情。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因成长而带来的新需要”和“因需要变化而带来的新成长”之间的融通转化,在不断往复中带来新的成长。

 (三)德育原则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人具有三种灵魂,其中最高级别的理性灵魂不仅指向智慧的获得,更指向德性的拥有,挖掘儿童道德的潜质也是我们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前文论证儿童精神世界的特质时,我们己经谈及过儿童具有朴素的善恶观,也即朴素的道德观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这可称为一种道德本能,这一观点在孟子那里也可得以证实,“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说明对儿童是以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依据我们以往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人具有植物性、动物性和道德性的普遍特征。植物性和动物性都是人的生理方面和潜意识发展的需求,并不嫩显示出人的独特性;道德性是人所特有的特质,是对植物性和动物性的自我控制。在前面第仁二章论述儿童精神世界时提到儿童精神世界具有丰富性、纯真性、发展性的特点,正是精神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儿童处在获得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道德性的发展与成熟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求,对儿童施以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其实就是挖掘儿童的道德性,规范其植物性与动物性。其实就是对儿童进行“心性教育”,这里的“心”是指人的全部精神活动,“性”即是指人性,人性具有先天性和规范性,我们这里就不再针对人性的善、恶边行探讨了,无论是善还是恶,人性都是可以教化的。“性”是内隐的、相对稳定的,“心”是外显的、活跃的,所以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根本的方法就是“以心见性”,通过改变儿童的精神活动来改善其人性。具体来说,针对儿童的道德性进行教育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挖掘儿童己有的良知萌芽,将儿童的道德自发性转为道德自觉性,将儿童的偶然道德行为转化为其意志行为。例如当儿童显露其恻隐之心帮助别人时,老师要及时的给予赞扬与鼓励,让儿童在情感上获得喜悦和满足感,让他们明确的知道那种行为是好的,是善的,教师也可以创造相应的情境不断的强化儿童的善行。

二是遏制儿童出现的不当行为。当儿童出现善行时一我们要鼓励,出现不当行为时我们也要及时遏制,教师可以通过惩罚法,例如撤销对他的奖励或劳动惩罚,亦或是利用消退法使这种行为淡化。

三是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立足小事,发挥“蝴蝶效应”。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这样做只会引起儿童的反感,不如与儿童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对儿童来说切合自己而又真实可见,更容易习得。

四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是以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为最终目的的,知、情、意、行是统一渐进的品德四要素,所以我们要教授儿童具体的道德知识,知然后行。但需注意的是我们要传授的是具体的道德知识而非抽象的道德概念,我们要将具体的人际交往原则、是非观念、价值准则与具体实例相结合交给儿童,让儿童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把无形的秤,从而成为衡量自己的行为准则。  

儿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获得成长,不仅是知识的,要变“学习取向”为“成长取向”。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成人要将自己化成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事情,想问题。所谓“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只有大人们也怀有童心,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才能体味孩子生活中的童趣,精神生活的童真,才能让儿童得到应有的发展与成长。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儿童一个世界。童年是连空气中都充满棒棒糖的幸福味道,是可以肆意躺在草地上看风筝的季节,是唯一可以在树权和客厅的椅子间作出选择的时期。儿童是一种理想,是升华也是沉降,简单但也复杂,开始亦是结束。儿童完美却不完整,儿童需要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来让自己变得完整,这一蜕变是在儿童世界这一广裹无垠而又绚丽多彩的的空间里完成的。儿童生活世界是儿童成长所需原料的供给库,儿童精神世界和儿童童话世界需求的满足则为儿童的成长填满了能量。要实现儿童的成长,归根结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解放儿童,回归儿童世界,唯有如此人类的希望才能得以延续。(本文由论文平台网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官网咨询客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weixin.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

  • 在线客服
  • 认准本站客服
  • 代写咨询
    362716231
  • 发表咨询
    958663267
  • 咨询电话
  • 18030199209
  • 查稿电话
  • 18060958908
  • 扫描加微信
  • 支付宝交易
  •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